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来,南方地区水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水田连作茭白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模式,其特点是肥料施用量大、长期淹水种植和秸秆全量还田。为了解水田长期改种茭白以及茭白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从缙云县采集了种植茭白时间不同的单季茭、单茭两茬、双季茭等3种种植模式的剖面分层土样和耕层土样,以相邻长期种植水稻农田为参照,从土壤物理性状、酸碱特性、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组成和土壤中氧化铁形态等方面分析了农田长期连作茭白和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长期种植茭白后农田土壤颜色变深、变暗,犁底层逐渐变薄进而变为软糊状;氧化还原层被破坏,土壤结构由大块状向小块状、散粒状变化。种植茭白4-8年后土表开始形成软糊层,其厚度随种植茭白年限延长而增加,种植至25年后软糊层厚度稳定在45 cm左右。同时,随着茭白种植时间的增加,微团聚体(0.25-2 mm)逐渐转变为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土壤中>2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多,但对水稻土耕性起重要作用的微团聚体数量明显下降。种植茭白对表层及剖面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非晶质氧化铁的含量。(2)长期淹水和秸秆还田的条件下,表层土壤的pH值维持在5左右,土壤pH值随深度增加,土壤的交换性酸总量与交换性H+均随着深度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茭模式下的表层土壤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交换性Al3+含量未随植茭时间表示出明显规律性变化。随着茭白种植时间的增加,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同时,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在土壤剖面中有向下迁移的趋势。(3)与种植水稻的农田相比,种植双季茭和单季茭对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均无明显影响,但胡敏素碳含量上升;而种植单茭两茬后土壤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三种种植模式下的茭白田土壤的胡富比(H/F)均上升,土壤腐殖化程度加深。种植茭白使得表土中三种活性有机质的含量发生变化,剖面中各活性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降低,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主要是高活性有机质和中活性有机质。植茭后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上升,且有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大的趋势。(4)主成分分析表明,相较其他两种种植模式来说,单季茭种植模式对土壤中全氮、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低活性有机质、腐殖酸总碳、胡敏酸、富啡酸、胡敏素、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这些指标的影响更大。建议对茭白种植模式作适当调整,进行适度的水旱轮作,以确保土壤中的小团聚体(<2mm)不被破坏,改善水稻土的物理性状;控制磷肥用量,开发利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多途径合理利用茭白秸秆,减少因茭白秸秆还田引起的养分流失而对环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