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意识教育——向死而生的教育视角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现代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经常会遗忘“死亡”这个人的生命的必然结局,死亡意识经常被排除在人的意识之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实现与获取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品质降低、生存焦虑加重,反映在青少年中便是持续上升的自杀率、漠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等现象。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乐生避死”的影响,使得人们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死亡,而只会下意识地回避谈论死亡,就连数字“4”也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尽量避开。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中急需培养和灌输一种健康的死亡意识,以便帮助人们更真实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开展“死亡意识教育”是基于国外提出的“死亡教育”这一概念而提出的。死亡意识教育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帮助青少年认识死亡、直面死亡、征服死亡、超越死亡,树立合理合意的死亡观,提高“死亡品质”,使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最终达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品质的升华。向死而生的教育视角正是“死亡意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选择以思辨为主的研究方法,着重对“死亡意识教育”在理念和策略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死亡意识的解读。通过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意识,分别对中西方哲学中的“死亡意识”进行梳理,进而重点探讨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死亡观,作为进一步论述“死亡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死亡意识的价值和功能。在第一部分了解死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死亡意识具有建构合意的死亡观、敞亮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死亡的羁绊等价值,具有追求真理与永恒、实现本真生存和走向艺术创造的功能。 第三部分:现实教育中青少年死亡意识的缺失。通过列举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缺少死亡常识、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心理状况异常等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第四部分:死亡意识教育之建构。从对死亡意识教育的诠释、引导青少年树立死亡意识教育理念、确立死亡意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意识教育的策略。强调“死亡意识教育”,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教育。“死亡意识教育”旨在通过对青少年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将死亡意识教育理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利用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死亡意识、追求生命意义、珍视生命价值之目的,让学生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内涵,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任何人都不可回避。一种健康的死亡意识需要通过死亡意识教育来培养和传递,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小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他文献
考虑太阳辐射和空调轿车车室结构的特点 ,采用光电倍增管和色度仪等实验手段 ,推导出车窗玻璃和结构材料的光学性能。采用蒙特卡罗法研究进入车室内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再分配 ,
本文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例研究优秀运动队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从教练员的自身调整角度入手,以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设计专家咨询表,采用特尔菲法分
学习倦怠是指个体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长期作用下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或缺失,从而出现畏难情绪出现厌恶或逃避学习行为,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等消极心理状态。高等教育
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大学生人际
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前人大量研究都在关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效果的差异,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偏好。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负性的情绪强度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2007年设立,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指当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忽视、排斥或拒绝时,其归属需要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它有多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