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Prochaska教授的跨理论模式为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北师大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即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女大学生其行为改变方法、知觉运动阻碍、知觉运动收益、运动自我效能等社会心理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一、二、三、四年级852名女生为调查对象,应用美国学者Marcus和Rossi编制的问卷(体育锻炼阶段分布、运动决策权衡、运动自我效能及行为改变方法/过程等问卷)在调查女生体育锻炼阶段分布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问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处在不同锻炼阶段的研究对象其知觉运动阻碍、知觉运动收益、运动自我效能、行为改变方法所存在的差异,并检验其差异性是否与研究假设相符。研究结果发现:
一、研究对象的体育锻炼阶段分布情况为:25.6%的女生处在无意图期、20%处在意图期、45.7%处在准备期、4.5%处在行动期、4.3%处在维持期。
二、归属于五个不同体育锻炼阶段的研究对象,在知觉运动收益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各阶段间除意图期至准备期外,其余各阶段呈现逐步增加的现象,即无意图期<意图期一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
三、归属于五个不同体育锻炼阶段的研究对象,在知觉运动阻碍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且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维持期。
四、归属于五个不同体育锻炼阶段的研究对象,在使用十项运动改变方法的频率上有显著差异存在,其中无意图期在使用运动改变方法上,无论是经验认知层面或行为层面,皆少于其它各期。
五、归属于五个不同锻炼阶段的研究对象,在知觉运动自我效能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且存在递增的趋势,即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
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北师大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促进女生参与规律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建议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并针对不同体育锻炼阶段的大学女生采用相应的配套介入措施,促使其养成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