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兴起,统治了此前人类文明历史的贵族士绅渐趋没落。门第出身的重要性减退,传统价值体系受到极大冲击。一些无力适应社会变迁的贵族士绅们不由得产生了对人生的怀疑和对前途的失望,表现出感伤小说“重情者”所特有的幽怨哀伤的特点。弗洛伊德提出的两种对待丧失的反应——悲悼与忧郁症理论为研读十八世纪感伤小说提供了有价值的批评视角和新的批评工具,因为此时的贵族士绅经历的正是社会身份的丧失和意识形态的幻灭。通过对萨拉·菲尔丁的《素朴儿》、奥利弗·哥尔德斯密的《威克菲尔德牧师传》和亨利·麦肯济的《重情者》三部感伤小说的细读,本论文力图说明,感伤的情感是衰败阶级的自我表现,十八世纪英国感伤小说是变迁社会中无力应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没落绅士的忧郁写照。
论文除导言外,正文共三章。导言概述了传统和现代评论界对感伤小说兴起的相关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弗洛伊德的悲悼与忧郁症理论为解读感伤小说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章通过对公认为第一部感伤小说的《素朴儿》的细读,提出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经历向下的社会流动与身份丧失是十八世纪社会动荡的生动体现,感伤的伦理标准在变迁社会中受到了实践性的检验。第二章研读《威克菲尔德牧师传》,论证普利姆罗斯对社会身份居高不下的期待和无所作为的老好人形象遭到作者的善意讽刺,而威廉爵士从没落到崛起的命运和伦理观的转变为变迁社会中的贵族士绅树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样。第三章探讨感伤小说的终结之作《重情者》,指出乡村作为传统家长制乐园的梦想已经破灭,这不仅体现在乡村景色和建筑的破落衰败,还体现在语言的缺失和文本的碎屑化。小说主人公落魄贵族哈里之死为表现绅士情怀的感伤小说作了总结。结束语简略概括了感伤小说对敏感优雅读者的诉求,指出这是感伤小说获得正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的中产阶级喜爱的重要原因。
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一、运用弗洛伊德的悲悼与忧郁症的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感伤小说中的贵族士绅以忧郁的反应来对待变迁社会中经历的身份丧失;二、对三部重要的十八世纪英国小说进行细读,其中《素朴儿》和《重情者》在国内关注不多;三、结合三位作者不同的身份背景对文本进行分析阐释,并力图在十八世纪英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感伤小说从出现到终结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