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研究美国白蛾在山东的济南泰安等地的生物学特性和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因素;采用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滞育和非滞育条件虫体生化指标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环境条件下,2010年第1代蛹滞育率达13.44%,第2代蛹1.14%,第3代蛹全部进入滞育,以滞育蛹越冬;2011第1代蛹滞育率达10.65%,第2代蛹1.69%,第3代蛹全部进入滞育,以滞育蛹越冬;说明美国白蛾有夏季滞育现象。2、不同温度、光周期和食料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率。长日照条件(>15h)下,美国白蛾无滞育现象,而短日照条件(<14.5h)下诱发其产生滞育个体,美国白蛾为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20℃下,美国白蛾临界光周期:13h45min,23~26℃下为14h10min,29~32℃下为14h15min。随着温度升高,临界光周期延长,低温下比常温和高温下临界光周期缩短,说明温度可以与光周期共同作用而影响美国白蛾的滞育,温度是次要诱导因子;桑树、法国梧桐、西府海棠、樱花树和黑杨的叶片对美国白蛾滞育无显著影响。3、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滞育和非滞育条件虫体生化物质含量,并分析两者之间差异。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整个滞育期,糖酵解(甘油,葡萄糖,丙氨酸)和三羧酸循环(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水平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3.1、4龄幼虫-前蛹期甘油含量逐渐增加,非滞育条件虫体从1.44mg/g增加到9.89mg/g,滞育条件虫体从1.59mg/g增加到10.11mg/g;进入蛹期,非滞育蛹甘油含量从8.87mg/g降至6.57mg/g;而滞育蛹,在滞育初期下降至3.97mg/g,滞育中期上升至9.85mg/g,滞育解除前又下降至4.01mg/g。3.2、在整个幼虫期和蛹期,非滞育条件虫体的游离脂肪含量高于滞育条件的虫体。4龄幼虫-前蛹期呈直线上升,非滞育条件虫体从27.58%上升到51.21%,滞育条件虫体从20.65%上升到45.26%;进入蛹期,整个蛹期非滞育蛹游离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小,到7日龄时仅下降了3.75%;而滞育蛹,在滞育初期和滞育中期呈直线下降,至滞育解除前又迅速上升,与滞育初期的含量水平基本持平。3.3、在幼虫期,非滞育和滞育条件虫体蛋白质含量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非滞育条件4龄幼虫为19.65%,至老熟幼虫时含量最高,为25.31%;滞育条件6龄幼虫期含量最高,为21.81%,而老熟幼虫降低至18.36%;进入蛹期,非滞育蛹和滞育蛹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非滞育蛹的从23.97%降至21.62%,而滞育蛹的明显高于非滞育蛹的,是其2.5倍以上,滞育前期大幅上升至52.31%,滞育中期下降至47.58%,滞育解除前又上升至55.84%。3.4、半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是美国白蛾滞育期间重要的抗寒物质。在幼虫期,随着虫体发育,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至6龄幼虫达到峰值,滞育条件虫体为36.23mg/100mg,非滞育条件虫体为38.46mg/100mg;进入蛹期,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总氨基酸含量开始下降,在初期阶段降到最低;随后非滞育蛹的含量又逐渐上升,一直持续到羽化前;而滞育蛹,在滞育中期含量大幅上升,达到43.96mg/100mg,滞育解除前又下降至35.21mg/100mg,略低于幼虫期最高水平;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虫体主要氨基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相对含量最少,非虫体主要氨基酸。3.5、海藻糖是美国白蛾滞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非滞育条件虫体幼虫期,随着虫体发育这6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水平逐渐上升,海藻糖、葡萄糖、乳糖、果糖5龄幼虫期含量分别达到峰值30.89mg/g、14.92mg/g.3.29mg/g、2.07mg/g,甘露醇和山梨醇6龄幼虫期含量达到峰值52.77mg/g和27.55mg/g,随后开始下降,进入蛹期这6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继续下降。在滞育条件虫体幼虫期,随着虫体发育这6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水平逐渐上升,海藻糖、葡萄糖、乳糖、果糖在5龄幼虫期含量达到峰值64.28mg/g、13.88mg/g.3.87mg/g、2.38mg/g,甘露醇和山梨醇6龄幼虫期含量达到峰值34.68mg/g和25.42mg/g,随后开始下降,进入滞育期初期,这6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继续下降,滞育中期5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明显上升,滞育解除前又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