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常给马铃薯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由于该病暴发流行迅速,使其防治较为困难,一般的防治措施很难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手段防治。保护性杀菌剂能够预防发病、延缓发病或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但在病害暴发流行后使用则收效甚微,内吸性杀菌剂虽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流行,但病原菌对其的抗药性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对甲霜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由中间型菌株引起的晚疫病对霜脲氰(100μg/ml)有防效下降的报道,对嘧菌酯等作用位点单一的杀菌剂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将已有的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良好的内吸性杀菌剂与其它内吸性或保护性杀菌剂进行混配,研制新制剂并应用于田间,是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延长已有药剂使用寿命的捷径。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均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防治效果且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可用于防治晚疫病的复配制剂银法利有效成分是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的混合物,而凯润的有效成分是吡唑醚菌酯。有报道称辣椒疫霉在田间对氟吡菌胺有中等抗性风险,吡唑醚菌酯由于作用位点单一属于高抗性风险药剂。因此,本研究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通过室内生测筛选二者的最佳混配比例,再进行混配制剂的研制以及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发现氟吡菌胺(F)和吡唑醚菌酯(P)混用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具有相加甚至增效毒力。两药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在0.2999-0.6854μg/ml之间,对抑制其产孢的EC50在0.2477-0.7297μg/ml之间。二者以1:4和10:1(F:P)混配时对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系数(SR)在1.56-5.27之间。对甲霜灵不同敏感性菌株的EC50在0.1956-0.5610μg/ml之间,对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增效比对甲霜灵敏感菌株明显;对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更好,其中两者以1:4的比例混用对游动孢子释放的EC50为0.0044μg/ml,而以10:1的比例混用时对游动孢子释放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5.27。两药按照1:4和10:1(F:P)的比例桶混使用均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和持效期,在200μg/ml的使用浓度下施药14天后防效仍在95%以上。2.高分子聚羧酸盐类分散剂和萘磺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适合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1:4混配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的加工。按选定配方加工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时,造粒容易且颗粒饱满均匀,所加工的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崩解时间在20s左右)、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按选定配方加工的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样品粒径小(小于5μm)、入水分散性好、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3.拟三元相图对水乳剂配方的筛选具有指导作用,能够系统且方便快捷地确定水乳剂中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乳剂稳定性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拟三元相图中乳液区面积大小不能单纯作为乳化剂选择的依据,但形成乳液区面积大的乳化剂更容易加工出稳定的水乳剂;乳化剂用量与实际配方中油相含量有关,通常乳化剂用量与油相用量比例在1:9-2:8的范围内更容易获得稳定配方;有机膨润土和黄原胶能够提高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的稳定性。4.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三种混配制剂(288-480g a.i./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在90%左右,等同或优于市场上其它常规药剂的防治效果。三种混剂在发病后使用可有效杀死病菌,保护新生叶片不被病菌侵染,防止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