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它是针对“人”进行的,需要先确定责任人再去审计相关的“事”,最后评价“人”的履职情况。绩效审计是针对“事”进行的,评价责任人做的“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甚至还要考虑到公平性和环境保护,即“5E”。
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对经济责任人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廉洁自律等方面履责情况的监督和评价。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的增强,高校教育事业受到社会更多关注,立足于履责真实性、合法性目标的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受托责任的要求,还需要对领导干部绩效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所以将绩效评价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研究的必然趋势。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三个目标出发,兼顾“问责”与“问效”,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优化办学水平,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将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中外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规律: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类型,在国外没有太多可直接借鉴之处。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早已开展,但是目标仅局限于真实性、合法性的层次,所起作用有一定的局限,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国外绩效审计开展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而国内高校绩效审计还处在借鉴、学习和摸索阶段。国内对于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开展也较少,所以基于绩效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将会成为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方向之一。
笔者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湖北省部分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剖析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情况和融入绩效审计的现状、难点,为基于绩效审计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了铺垫。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审计人员已意识到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对领导干部评价、选拔和惩处的需要,感觉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在积极考虑、探索融入的方式、方法。同时,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和困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在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向绩效审计理念转变,并对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试点,为全面开展新型经济责任审计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文献查阅、调查分析并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笔者从绩效视角出发,建立了行政管理、重大决策、工作业绩、廉政纪律、社会效益五个子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既包括内部控制执行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定量指标又包括了师生满意度、决策民主性等定性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具体情况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资产管理水平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内容,应建立考核被审计对象在管理过程中的绩效和进行合规性检查的指标;而对于重大决策方面,把重大经济决策作为重点,对决策机制的建立、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检查、投资项目决策效果性以及决策执行情况分别建立合法性、效益性指标;在工作业绩方面,基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发展状况,突出对绩效的评价,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审核教学科研管理效果,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责”并“勤政”;在廉政纪律方面,重点考核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行使个人的管理权,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情况;在社会效益方面,充分考虑到绩效审计的特点,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责社会效益纳入审计范围,结合审计的回访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必须健全审计工作的相关机制,包括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成果运用机制等。所以本文从健全法律制度保障角度出发,建议相关单位应制定有效的法律规范和工作制度;结合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内容、现有的审计资源,事先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高校审计部门应提高对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视,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业务能力方面,都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结合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理念,将审计风险的度量考虑在内,降低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性导致的风险;另外,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成果效率低下的问题,审计部门应将连续审计的结果运用于后续工作中,同时学校应调动各部门配合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使得构建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成为研究的新领域,要真正实现效益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目标,必须立足责任人的具体情况实施审计程序,并采用诸如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研究方法运用各评价指标。由于可借鉴理论的缺乏、资源的有限性,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仅限于概念层面,对其实证研究仍需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