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非但没有让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和谐反而使世界与我们的对立更强烈,人类成为世界的局外人。现代人在面对世界时产生了巨大的无助感和荒诞感,尤其对于那些处于社会边缘或文化边缘的群体,荒诞感更是四处弥漫。作为西方哲学主流思想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日益受到质疑,荒诞这一概念成为思想者讨论的焦点。其中加缪有关“荒诞”的论述引入注目,同时他对“反抗”的诠释和研究又进一步延伸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为迷茫的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与幸福的新道路。
托尼·莫里森,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通过小说《仁慈》展示了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孤独个体面对荒诞的世界时的所思所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荒诞的存在的终极思考,并探讨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抗超越荒诞。这部小说于2008年一经出版即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国内已有多篇论文分别就叙事、美学、性别,种族、社会、伦理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始终关注的是在荒诞面前人类的态度和命运。
本文拟从加缪新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此文本,通过分析荒诞的表现,荒诞对人、集体和世界带来的后果,以及人们面对荒诞采取的态度,从而论证“反抗”是超越荒诞并通向自由的唯一出路。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引言首先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小说《仁慈》;然后综述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状况以及此小说在国内外得到的评论;最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加缪的新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写作框架。
第一章揭示荒诞的表现。从对荒诞的历时研究出发,论述荒诞源于人类对理性的渴望与无理性的世界现实之间的对立冲突:在《仁慈》中表现为人与世界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以及人与自身的断裂。
第二章论述了荒诞带来的影响。人、世界和荒诞的相互联系使它们可能有暂时的“共在”,然而三者相互对立的关系却是本质的,冲突成为其间的主要矛盾,因此悲剧不可避免。在《仁慈》中荒诞终最导致了人的“孤儿”状态,集体趋于瓦解,世界变为一个恐怖的死亡区。
第三章分析小说中人物对荒诞的反抗。从“反抗”的定义入手分析反抗的两种主要形式,即个体持久的反抗和集体的共同反抗,最后揭示如何通过“反抗”荒诞带来最终的结果--自由。
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在《仁慈》中,通过构建一个最终走向幻灭的理想世界,艺术地再现了世界荒诞的本质,并且通过倡导西西弗式个人的反抗和普罗米修斯式集体的反抗实现对荒诞的超越,体现出作家对最终摆脱生活的桎梏,实现自由和幸福的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