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景理论的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_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遵循行为经济学研究范式,基于前景理论,结合“有限理性”假设,选择重庆市黔江区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对就医行为的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入手,分析和描述患者就医行为决策信念特征的形成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系统性偏差,以及患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对预期就医行为选择的风险偏好结构。综合外部决策情景因素,完整系统的分析就医行为决策的形成和选定过程,探索在此过程中患者主观系统性偏差、风险偏好和外部决策情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挖掘影响患者就医行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参考点,并量化患者对参考点的敏感度,从而寻找不合理就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环境的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理论,并尝试提出引导农村患者合理、良性就医行为的有效措施。[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景理论,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针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系统性偏差和风险偏好设计心理实验,确定影响患者信念特征形成的主观系统性偏差和患者的风险偏好结构。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就医行为决策的外部情景因素和患者个体信息,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政策环境因素,患者的健康素养、自我管理效能、疾病认知状况、生命质量等。数据资料分析采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诠释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决策逻辑及机制,并对患者对于决策敏感要素的敏感度进行定量研究,确定患者对预期就医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参考点,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就医行为决策的风险偏好。[结果]1、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现状在就医时机的选择上,患者延时就医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不适症状时,73.2%的患者选择延迟就医,通常先以休息或自我医疗的方式缓解症状,在症状无缓解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寻求医疗服务帮助。就医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就医,门诊就医决策多由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做出;住院决策多由患者的接诊医生提出建议,经患者本人权衡后决定,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是在门诊就诊时接受医生的建议而住院。在就医机构的选择上,机构的可及性对于患者的选择影响较大,相对于医疗机构的级别和服务能力,患者更多的关注到达机构的便利程度。有多次就诊经验的患者则多根据以往的就诊体验选择就医机构。2、患者就医行为决策逻辑与机制患者的信念特征和决策时点上的风险偏好结构直接决定了患者的就医行为决策。外部环境中的情景因素通过与患者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经验阅历等主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患者的信念特征,信念特征与外部环境中政策因素和客观限制条件相结合,形成患者的决策参考点,参考点是患者做出决策的直接依据。在自身需求的引导下,患者基于信念特征和参考点对预期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按照“满意”原则而非“最佳”原则进行选择。大多数患者达到近期缓解疾病症状的目的即“满意”,通常不愿意为改善远期的健康状况在近期增加经济支出从而获得“最佳”的疾病控制效果。决策时点上患者的风险偏好会对患者的最终决策产生直接影响。3、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敏感要素及其作用机制(1)患者在对预期就医行为进行认知和价值判断过程中会受到代表性直觉、易得性直觉、锚定和调整三类直觉偏差的影响;在评价阶段,其风险偏好会受到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的影响。(2)患者的决策参考点受到决策敏感要素的影响。这些敏感要素通过影响患者信念特征和外部决策情境进而影响患者决策。决策情景因素包括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家庭结构类型、疾病经济负担、医疗保险状况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影响患者信念特征的个体要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素养、生命质量、自我管理效能、疾病心理账户、疾病认知状况、代表性直觉、易得性直觉、锚定和调整、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反射效应。(3)患者决策参考点的起点是患者对自身健康状态和卫生服务需求的感知和评价,而非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做出的客观科学诊断。参考点会随着决策时点上外部情景因素和患者风险偏好对患者认知的改变而动态变化。在患者决策过程中,有多个参考点同时存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中,患者对不同参考点的敏感程度也不同。(4)患者的风险偏好结构受到患者的疾病心理账户、家庭结构类型、疾病严重程度、医疗保险状况和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在不确定条件下,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对患者的风险偏好存在巨大的影响作用,决策时点上的风险偏好可以直接决定患者的就医行为决策。[结论]患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就医行为决策取决于自身的信念特征和风险偏好。在就医行为决策过程中,外部环境中的客观限制条件和信息通过与患者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经验阅历等主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患者的信念特征,这些信念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中,与情景因素中的敏感要素相结合生成患者的就医行为决策参考点,患者在需求的引导下,将参考点与自身的风险偏好相结合,按照“满意”原则确定最终的就医行为决策。患者的信念特征形成过程是患者运用自身的能力条件对疾病相关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相关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中主观系统性偏差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些偏差会直接影响患者对外部情景因素信息认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科学性。应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和措施来帮助患者减少决策过程中各类系统性偏差的影响,使之能够客观科学的认知和处理相关信息,进而做出科学的就医行为决策。在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政策干预时,要使政策要素转化为患者的信念特征才能真正使政策的调控作用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通过调整政策环境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决策参考点,也应当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工作。患者决策时点上的风险偏好对患者的决策起到重要影响作用,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从医者和患者两方入手,加强医患沟通和互动,降低框架效应对患者风险偏好的影响,是使患者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创新与不足]创新:(1)在研究内容方面,不同于以往关注就医行为决策结果的研究,本研究关注的是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过程,通过心理实验将患者的主观系统性偏差和风险偏好纳入决策影响因素,从外部情景因素和患者个体要素两方面对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来标定影响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参考点,并对患者对参考点的敏感度进行了量化研究,这在国内就医行为决策研究中尚属首次。(2)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患者的主观决策因素进行了测量,并定量研究了主观系统性偏差和风险偏好对患者决策的影响力,这在国内对于就医行为决策的研究中也属首次。不足:(1)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上,鉴于患者群体的独特性和研究的需要,必须选择有相关就医经历的患者作为样本,但患者以往的相关就医经历会对模拟情境下心理实验的预测效果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影响。(2)研究数据属于横断面数据,面板数据缺乏,使得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长期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8月7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组委会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区3号会议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大连市人民政府
《李娃传》所写,是一个古代"草根"女子逆袭为郡国夫人的旷世典型。历来中国文学史教材论《李娃传》,多认为是"以爱情为主题"或"全力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的小说,可概括为"爱
数学教育的起点和最终的归宿在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数学课堂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发掘学生的体验世界,打开学生的知识世界,在教学中做到"以学为本"。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远离了开、关机还需要反复讲解的时代,三岁孩童熟练地摆弄着iPad已非奇事。自策划了"Scratch来了"这一专题之后,编辑深刻感受到研
本文基于一个内含购房决策的两阶段家庭最优消费模型,首次将房价上升对居民消费倾向影响的财富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替代效应综合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通过推导代表性家庭
为引导船舶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原材料浪费,目前国防科工委及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行业准入制度。该制度将在技术、从业人员、设计资质等方面加以规范。
目的:分析宁泌泰胶囊对精囊炎所致血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精囊炎所致血精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
<正>大概是两三年前吧,有一位网友问我:"心理学里是不是有一门‘泡学’?"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网友告诉我:网上有不少"心理学家",教人运用心理学的技巧追女孩。后来我一
3月16日,我国目前最大的专业海洋救助船、交通部救助系统主力船型、南海救助局首艘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1”在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完工交付。“南海救111”船隶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