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寻“家”——《土生子》中别格的逃离与回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尤其是他的“暗恐”概念,对理查·赖特的名作《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逃离与回归,或者说他寻“家”的历程,进行探讨。论文从别格的暗恐之“家”即他的生存环境和他在狱中回归的“更大的”人性之“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揭示出美国黑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和由黑白对立所造成的悲剧。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概述了这部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方法。 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别格的暗恐之“家”,包括他的生活环境即他自己的黑人之家和他的工作环境即道尔顿的白人之家。这两个“家”分别包括房子、家庭和社区。由于暗恐,别格的这两个“家”酷似监狱。 第二章主要通过文本细读、辅之以叙事学概念“不可靠叙述者”来讨论别格的逃离。别格的逃离意指他在“家”时的无意识逃离、导致他陷入无家状态的行为逃离和通过无家意识而进行的心理逃离。 第三章通过文本细读和基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将弗洛伊德“暗恐”概念发展而成的“陌生”或“他者”理论的心理分析来探讨别格在狱中的心理返“家”。在犯了行为和心理的双重错误之后,别格最终通过在他人影响下的自省而实现了意识的成长,回归到一个“更大的”人性之“家”。 结论部分指出:别格在“狱”中艰苦卓绝的寻“家”历程,不仅揭示了黑人的生存状况,而且通过别格的返家意识解构了美国根深蒂固的黑白二元对立思维。既然别格的新意识不为白人和黑人所理解,这种意识随着别格的死亡而消逝,便铸成了一出“美国悲剧”。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局限于交际能力的复杂性以及测试的信度难以把握,多数大学和学院将英语口语测试排斥在非英语专业课程的语言测试之外。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今年43岁的张永翠从小喜欢手工刺绣。多年来,她勤学苦练,不但熟练掌握了景泰传统手工刺绣的针法、调色、构图等技能,而且积极创新,把本地传统的刺绣技艺与苏绣技艺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绣娘。2015年,她获得“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称号。  1972年,张永翠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早出晚归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作为家中老大的她,不得不帮助父母照顾弟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词汇是社会发展的窗口。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导致新词的产生。饮食词汇也不例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饮食新词是由类比方式构成的。类比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因其诗化的语言及对揭示美国现实中重要的种族问题的突出贡献,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里森的作品引起了
期刊
约翰·斯坦贝克,1940年和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普利策奖获奖著作《愤怒的葡萄》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最为知名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