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自宋元之际传入河南后,明清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逐渐替代桑蚕业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明清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并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一些棉花生产专业区逐渐形成,全省棉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铁路的通车及市场需求的增大,河南棉花得以突破地方市场,其运销方式、运销范围及运销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棉花商业网中的一员,并形成了系统的棉花购销体系,市场也更加规范。 政府在二、三十年代对棉花品种的引进与改良、河南棉花运销合作社的成立及河南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所的质量监管对河南棉花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而这一时期,河南乃至全国棉纺织业的需求对河南棉花种植有着很大促进作用。日本棉商对河南原棉的掠买则是造成本地原棉紧张的原因之一。同时,河南土布业的发展也消费了一部分原棉,促进了植棉业的发展。 二、三十年代河南棉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轧花、打包、棉花运输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以棉花为主的工商业活动,强化了传统城市的经济功能。农民从植棉中获得的收益一般稍高于其他作物,在一些地区有排挤粮食作物的现象。 这一时期河南植棉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发展较慢、产量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等局限性。这与当时的粮食供应不足、棉花税收频繁、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