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影像理论是20世纪最受关注的电影理论之一。他的本体化电影理论深蕴着哲学思想,且涵盖世界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导演与作品,30年来长盛不衰。德勒兹的电影理论集中探讨电影的基本元素,并尝试对电影进行分类。德勒兹认为时间-影像(time-image)与运动-影像(movement-image)是影像的两大体系,也代表着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不同特征,在此之上,电影成为了影像对思维的实践。当代中国电影界,姜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导演。其为数不多的作品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电影语言上呈现出多变的形式与强烈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姜文电影始终透露出某种暧昧性,拒绝遵从既定的主流价值,违背观众的心理定式,常采用非常规的叙事。尽管其每一部作品都追求形式上的突破,但在情境与人物上却有着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则为进入并阐释姜文电影的深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德勒兹认为,在运动-影像向度上,影像按照“感知-运动”(sensory-motor)链条运作。遵循从感知到动情,从动情到冲动,冲动引起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在产生动情之际,如果顺利地进入冲动阶段,则最终产生行动的完整延伸。而当这个停顿点没有被顺利跨越之时,行动无力进行,回忆-影像与梦幻-影像现身。继而,纯视听情境促使影像开始展现自身的纯粹性,时间-影像降临。因此动情-影像是两种影像的重要分岔点。本文围绕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两条路径考察,认为姜文电影显示出运动-影像的危机与纯视听情境的降临。其对梦幻-影像与回忆-影像的表现体现出电影的现代性。第一章介绍了姜文电影的研究现状和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概况与大致思路。第二章阐述运动-影像的形成机制,即从感知到动情,最终形成行动的回路。“动情-影像”作为重要的分岔点,在姜文电影中表现为独特的光影与色彩设置。“行动-影像”的两种形式则在姜文电影中显露出危机。第三章阐述“动情-影像”开启的另一条“分岔”,以“晶体-影像”为代表的纯声光情境降临。第四章阐述姜文电影中的“回忆-影像”与“梦幻-影像”,探索姜文作品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