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村社共同体”是与传统小农村社共同体相对应、相区别的一个概念,是指建立在非农化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村社共同体”,主要有“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与“后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本研究关注的都市村庄是一个“后工业化”的“新村社共同体”,因而,本研究是关于“新村社共同体”的一种具体类型的研究,是关于都市村社共同体的个案研究。 本研究切实想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在“自然秩序”与“本土资源”的脉络中理清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功能意义。理论上,笔者想通过个案村的研究,力图阐明,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在产业与职业都已经转型的社会条件下,在村落的地理坐落也已经“走进”城市的情形下,建立在非农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既有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实变异性的都市村社共同体是一个内含丰富社会资本等社会资源与多层面适应性功能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当中的资源价值及其功能意义同样体现于彻底城市化的动态过程中,即都市村社共同体是已经走进城市生活的特殊“村民”群体之利益与权益高度依附于其中的独特场域,是“村民”群体及其社区谋求发展与实现城市融合的重要倚赖。在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大政府与弱势“农民”群体之博弈力量的比照下,凝聚着这一特定社会群体行动逻辑的独特共同体组织更是“农民”逐渐“脱胎”为市民、“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最便捷的中介与“桥梁”。 为阐明个案村相关的都市村社共同体之运作逻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主要就本研究的缘起、基本思路、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个案村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铺垫,首先有针对性的梳理了本研究的主体理论分析框架,即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同时,为了补充主体分析视角的不足或者为了强化主体分析的视野,还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相关参考理论。由于都市村社共同体是非农化再组织“工业村”运作逻辑的延续,因此,再组织的非农化“工业村”研究无疑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因而在本章中就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番必要清理。第三章主要是通过个案村撤村改制变迁的观察与分析,从而表明,都市村社共同体具有自身固有的独特运作逻辑。 第四章到第八章则分别从不同侧面论述与说明了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固有逻辑。第四章从经济层面上说明了都市村社共同体的运作特点,并提出了守护型经济概念;第五章从权力层面上说明了个案村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基本运作特点,并提出了与该共同体组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关联型治理模式的概念。第六章从民间生活层面说明了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基本运作特点,同时论述了以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社共同体之组织化方式实现都市融化的社会风情及其独特意义。第七章从屋租市场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角度阐明了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变异,并从中发现,屋租市场对于村社共同体的依附路局是流动人口聚居区有序化的重要凭借,并同时特别表明,最令人质疑城中村合理性存在的“握手楼”景观,其成因就存在于政府的行动效率之中。第八章则是从村社区与共同体组织发展与改造的视野中阐明城中村的逻辑存在与变迁特点,并突出强调,城中村是大政府条件下的一个典型弱势社会群体,其共同体的组织化网络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这一群体多重利益在得以保全中融化于城市的唯一最重要途径。 最后是全文的结束语,是整个研究核心结论的放大。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从“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中想着意表明,都市村社共同体是非农化农民群体“小传统”依附的社会空间,是他们的多层面利益、权益与效益得以保护及其实现,并由此而进入到社会“大传统”中去,最终完成与城市社会接轨的竖实过渡。而且,由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眼前的重要议题,冈此,这一思路与观点具有很强的相关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