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从早年经历中汲取素材,再现了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中部地区的乡村生活。一方面,由于受到强烈的思乡怀旧情绪以及早年生活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影响,艾略特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一个过去的时代;另一方面,她又在小说这个虚拟世界中重新审视过去,从而重构了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世界,通过这种美化的过去探索现实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艾略特对待过去的矛盾态度决定了她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本文分三章,分别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历史三个方面揭示乔治·艾略特在《亚当·贝德》、《佛洛斯河磨坊》和《织工马南传》这三部早期作品中对过去的重构。第一章分析艾略特对个人生活的重构。在她笔下,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重构个人生活的目的在于树立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物,他们所遵从的同情以及自我牺牲等道德原则是治疗扭曲人性的良方。但是作者对几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也流露出她所固有的悲观情绪:个人永远无法摆脱过去的影响,个人也永远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
第二章讨论艾略特对社会生活的重构。作者描绘了为人们自然接受的等级分明却又和谐的社会结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的两种变化趋势——发展和倒退。作者构建的“有机共同体”式的社会成为所有社会的完美榜样。但是作者没有正面反映出社会正面临和已发生的动荡和重大变革,这表现出作者保守的社会观。
第三章探讨艾略特对历史的重构。她反映的是普通乡村人群的历史而非帝王将相的历史,农村的历史而不是城市的历史。通过对过去纵向的回顾,作者旨在揭示过去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过去是现在的指导;割断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只会导致个人本性的泯灭和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她既强调遵从过去的美好传统又反映出社会固有习俗对健康人性的抑制,由此表现出她对待过去的矛盾心理。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乔治·艾略特深知过去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受怀旧情感支配,她刻意选择了过去的美好一面,并树立完美的个人以及社会典型,将之作为她所处社会的榜样。总之,乔治·艾略特是一个矛盾的女性,其情感总是倾向于过去,而其理智却告诉她:过去虽美好却有其不足;过去虽美好却注定不复返。
本文分三章,分别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历史三个方面揭示乔治·艾略特在《亚当·贝德》、《佛洛斯河磨坊》和《织工马南传》这三部早期作品中对过去的重构。第一章分析艾略特对个人生活的重构。在她笔下,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重构个人生活的目的在于树立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物,他们所遵从的同情以及自我牺牲等道德原则是治疗扭曲人性的良方。但是作者对几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也流露出她所固有的悲观情绪:个人永远无法摆脱过去的影响,个人也永远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
第二章讨论艾略特对社会生活的重构。作者描绘了为人们自然接受的等级分明却又和谐的社会结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的两种变化趋势——发展和倒退。作者构建的“有机共同体”式的社会成为所有社会的完美榜样。但是作者没有正面反映出社会正面临和已发生的动荡和重大变革,这表现出作者保守的社会观。
第三章探讨艾略特对历史的重构。她反映的是普通乡村人群的历史而非帝王将相的历史,农村的历史而不是城市的历史。通过对过去纵向的回顾,作者旨在揭示过去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过去是现在的指导;割断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只会导致个人本性的泯灭和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她既强调遵从过去的美好传统又反映出社会固有习俗对健康人性的抑制,由此表现出她对待过去的矛盾心理。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乔治·艾略特深知过去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受怀旧情感支配,她刻意选择了过去的美好一面,并树立完美的个人以及社会典型,将之作为她所处社会的榜样。总之,乔治·艾略特是一个矛盾的女性,其情感总是倾向于过去,而其理智却告诉她:过去虽美好却有其不足;过去虽美好却注定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