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定乌头碱对小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最小毒性浓度,并研究乌头碱对结肠ICC的毒作用机制;从成分配伍的层次探讨乌头碱与大黄素配伍对结肠ICC的毒-效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均匀设计法和MTT比色法,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点乌头碱对小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从而确定乌头碱对结肠 ICC的最小毒性浓度;将毒性浓度和药效浓度的大黄素分别与毒性浓度的乌头碱配伍,使用MTT法测定其对结肠ICC存活情况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者配伍时,对结肠ICC形态学的影响;采用细胞酶学法、比浊法、酶联免疫法等方法研究两者配伍时,对结肠 ICC细胞生物膜、内环境、能量代谢的影响,从而观察毒性浓度和药效浓度大黄素分别与毒性浓度乌头碱配伍使用时的作用效果,以探讨两者配伍对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毒-效作用机制。 结果:乌头碱对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最小毒性浓度为0.005%。毒性浓度的乌头碱可使小鼠结肠 ICC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形态发生大幅改变:细胞萎缩变形、突起断裂、胞浆内出现空泡、折光性消失、细胞开始解体。而当乌头碱与大黄素混合使用时,上述细胞受损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细胞损伤情况降低。 0.1%的乌头碱作用结肠ICC30min后,细胞内ACP活力和细胞介质中MDA含量升高,细胞内 Na+、K+、Ca2+含量降低,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力下降;0.005%乌头碱作用结肠ICC30min后,细胞内ACP活力和细胞介质中MDA含量升高,细胞内Na+、Ca2+含量升高,K+含量降低, Na+K+-ATP酶活力增加、Ca2+-ATP酶、Ca2+Mg2+-ATP酶活力降低。在大黄素作用于ICC30min后,可见不同药效浓度的大黄素能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胞内ACP活力和细胞介质中MDA含量,降低ICC内的Na+、Ca2+含量,而升高K+含量,且使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力显著增加。毒性浓度的大黄素与乌头碱配伍使用后,可加重对结肠 ICC的毒性作用;药效浓度的大黄素与乌头碱配伍后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乌头碱对 ICC所导致的上述指标的改变,拮抗乌头碱对结肠ICC的毒性作用。 结论:0.005%、0.1%的乌头碱作用30min后,对结肠ICC细胞有显著的毒性作用,细胞形态向病理方向改变,并可使细胞出现生物膜损伤、内环境紊乱、能量代谢障碍等方面的变化。不同药效浓度的大黄素与乌头碱配伍使用后,可以不同程度改善乌头碱对 ICC的损伤作用,维持细胞膜稳定、内环境正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拮抗乌头碱对 ICC的毒性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大黄素可以通过直接增强细胞内的钙泵活力,增加细胞膜、肌浆网、内质网对钙离子的摄取能力,从而抑制乌头碱对细胞膜的损伤所引起的ICC内Ca2+含量的增加,维持细胞内Ca2+浓度,稳定细胞膜,促进ICC产生慢波起搏电流,使ICC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