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皖北部的徐淮地区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前南华系地层,前人研究表明该地区新元古代生物群面貌以宏体碳质压膜化石Chuaria,Tawuia和Sinosabellidites,以及微体化石球形疑源类和丝状、球状蓝菌为主,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前地球浅海环境的生物群特征。
安徽淮南寿县店疙瘩—白鹗山剖面是新元古代刘老碑组的命名剖面,在该剖面,刘老碑组以页岩和泥灰岩为主,产出大量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以及微体化石球形疑源类和丝状蓝菌。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刘老碑组泥页岩样品的系统酸泡处理分析,以期对刘老碑组微体化石生物群的面貌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本文系统描述了刘老碑组的疑源类化石,它们包括球形亚类的粗糙光面球藻Leiosphaeridia asperata,薄壁有核球形藻Nucellosphaera licis,以及粘连亚类的有环膜球藻Paleasphaeridiumzonale,变化聚球藻Sphaerocongregus variabilis,堆形连球藻Synsphaeridium sorediforme和连球藻未定种Synsphaeridium sp.;同时描述了丝状蓝菌化石尖端短尾丝藻Caudiculophycus rivularioides,美好古老念珠类藻Veteronstocale amoenum,横膜管状丝藻Siphonophycus septatum,粗壮管状丝藻S.robustum,典型管状丝藻S.typicum,粗面管状丝藻S.kestron和坚实管状丝藻S.solidum,以及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包括Chuaria,Tawuia等。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对球形疑源类化石Leiosphaeridia asperata进行表面特征和壁的超微结构研究。SEM观察显示大部分Leiosphaeridia asperata的膜壳表面光滑无装饰,且为单层壁结构,个别化石膜壳破损的部分显示有多层壁结构,表明L.asperata可能是一个多源的组合。TEM观察结果显示部分化石的壁具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光学显微镜和SEM观察并未发现这些化石膜壳表面有条纹结构;另外有一些标本具有厚度不均的膜壳(1~3μm),同时较厚的位置有0.5μm左右宽度的暗色条纹。考虑到暗色条纹在整个膜壳上不均匀分布,因此推测可能是膜壳褶皱加厚的结果。
在对刘老碑组生物面貌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对新元古代冰期之前的化石记录做了简单总结,并与冰期后的生物面貌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新元古代冰期前后地球生物圈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