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流人》是凯特·肖邦于189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用简单凝练的文风,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克里奥尔风情画卷。小说集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藤河县居民的故事,这里的人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文化背景,多种族和文化交汇碰撞,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该作品的研究仅停留在几部零散的短篇小说,缺乏系统深入的解读。
肖邦是美国十九世纪地方色彩小说家,其作品内容的叛逆性不为当时的保守社会接受,作品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肖邦具有独特女性视角的小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殖民批评的崛起又唤起了评论家对其作品中克里奥社会复杂的种族关系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研究兴趣。肖邦看似浪漫、具有浓郁克里奥风情的地方色彩小说具有强大的解读空间。但国内外学者对肖邦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个作品,如小说《觉醒》和某些零散的短篇故事,如《一个小时的故事》、《克蕾西的孩子》和《一个受人尊敬的女士》等,所用视角多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肖邦作品研究面窄、视角单一、重复率高、缺乏新意的问题,我选用其目前研究较少的短篇故事集《支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批评视角来研究其作品中微妙、丰富的文化内涵。
论文将《支流人》的中多个故事进行分类和整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从父权文化、种族文化和克里奥尔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各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解读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时探讨肖邦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观、种族观及其作品中的多元文化色彩。肖邦的女性故事反映了十九世纪父权社会和文化观念对女性的禁锢和毒害,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内化父权意识而成为温顺的“家庭天使”,缺乏自主意识,压抑自我,无法掌控自我命运;其叛逆的女性人物多以失败、死亡、沉默、妥协终结其反抗,虽然觉醒但无法突破父权制的藩篱。肖邦作品中的女性命运揭示了父权制的强大而女性觉而不醒的状态,其女性意识具有叛逆和保守的双重特性。肖邦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作家,出生于蓄奴家庭,成长在内战后的美国南方,婚后生活于富裕的克里奥中、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其小说所流露的种族观同样带有双重性:她一方面以人道主义观揭露种族主义的荒谬、不人道;另一方面又居高临下地渲染黑白关系的种族和谐观,这种和谐关系以黑人的奴化、仰视白人来维系。其作品存在既批判种族主义又美化黑白关系的矛盾,这同时也反映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社会复杂的种族问题。战后黑人虽在法律上获得了解放,但在具有沉重历史积淀的南方种族社会里,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在自我身份构建、经济上远未获得自南身份。《支流人》不但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强大的父权制和种族文化,也反映了克里奥社会中复杂的阶级性和文化多样性。故事集揭示了战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奴隶主特权阶级没落,他们对旧南方抱有割舍不下的怀旧情节,对现实无奈妥协。肖邦的地方色彩故事善于捕捉文化特色,这反映在她的语言使用上。她独具特色的克里奥语言的使用传神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精神风貌和种族、文化、阶级的多样性。
论文将短篇故事集《支流人》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力图多层次地解读肖邦的作品,审视其作品中的多重文化意义,希望论文能有助于增进对肖邦作品的全面理解,从研究视角上拓展肖邦作品研究。包括引言和结论在内,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对肖邦的人生和《支流人》的创作背景进行论述,总结目前国内外肖邦研究现状,指出文本分析中的文化视角,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通过故事集中女性命运的探讨来研究美国南方的父权制文化,分析作品中两类女性形象,传统女性和叛逆女性,揭示父权制的强大和肖邦的双重女性观。
第三章探讨了《支流人》中美国南方路易斯安娜州的种族文化。这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区,居住有法国、西班牙、非洲移民等,不同种族、民族、阶级、阶层在这里交汇。该章侧重于探讨种族文化造成的悲剧以及有色人种战后身份构建的困境,同时指出肖邦种族观的双重性。
第四章对小说集中的文化碰撞做进一步的探讨,主要研究美国内战前后新旧南方的变化以及克里奥尔文化的多元性,揭示文化碰撞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社会内涵。文化多元性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这反映在小说语言的多样性上。
第五章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肖邦作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