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男性不育患者越来越多,许多家庭面临着生育问题。百消安作为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能够与细胞中的DNA、生物化学酶等生物大分子结合,破坏正常的细胞周期,使细胞发生凋亡或者坏死,使生精功能受到影响。对于目前治疗男性不育药的研究,百消安生精障碍模型可作为经典的药物研究模型。五子衍宗方是中医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的经典名方,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和车前子组成。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剂能够明显提高男性精液质量,增加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拟百消安生精障碍模型,研究五子衍宗方单味有效成分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生精能力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五子衍宗方单味有效成分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生精能力作用的初步研究为了比较分析五子衍宗方各单味有效成分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的作用,本实验选取6.5周龄昆明雄鼠,腹腔注射35mg/kg百消安40天后,连续70天给予五子衍宗丸各单味有效成分。观察其基本表现、体重、生殖器官重量、精子数目以及睾丸组织形态学的变化。(1)基本表现:自然恢复组小鼠有皮肤黏膜苍白、畏寒喜暖和活动减少等“肾虚”症状。五子衍宗丸、单味有效成分混合、枸杞多糖和菟丝子多糖能够有效改善生精障碍小鼠的“肾虚”症状。覆盆子酮组、五味子素组和车前子皂苷组小鼠的“肾虚”症状的恢复不如其他组明显。(2)体重:自然恢复组的体重相比正常对组明显减轻。单味有效成分混合的3个剂量组,五子衍宗丸、菟丝子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中高2个剂量组,覆盆子酮和五味子素的高剂量组共11组的体重比自然恢复组明显增加。(3)生殖器官组织重量:自然恢复组相比正常对照组,生殖器官组织重量明显减轻。五子衍宗丸、菟丝子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中高2个剂量组、覆盆子酮的高剂量组共10个组的睾丸脏器指数明显增加,此结果和附睾脏器指数的结果基本一致。(4)附皋精子活力和附睾精子数目:自然恢复组相比正常对照组,附睾精子活力和附睾精子数目明显减少。五子衍宗丸各单味有效成分低、中、高三个剂量均能提高附睾精子活力;枸杞多糖,菟丝子多糖,五子衍宗丸和单味有效成分混合组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均能提高附睾内精子数目。(5)睾丸组织中精子生成量:自然恢复组相比正常对照组,睾丸组织中精子生成量明显减少。枸杞多糖、菟丝子多糖、覆盆子酮、单味有效成分混合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三组,以及的五子衍宗丸的中高剂量组能够提高睾丸内精子头数目,提高睾丸组织中精子生成量。(6)睾丸组织形态学:自然恢复组相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睾丸组织形态相比造模时仅有少量恢复。通过睾丸组织形态初步定性分析,发现五子衍宗组、单味有效成分混合组、枸杞多糖组和菟丝子多糖组相比覆盆子多糖、五味子素和车前子皂苷,睾丸组织形态学表现更好。。这些结果表明:经过两个生精周期的治疗过程之后,自然恢复组没有完全恢复;五子衍宗方各单味有效成分中,枸杞多糖组恢复最好,其次分别为菟丝子多糖、覆盆子酮、五味子素和车前子皂苷。2.枸杞多糖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生精能力作用的研究通过五子衍宗方单味有效成分对生精障碍模型小鼠生精能力作用的初步研究,发现枸杞多糖组小鼠的基本表现、体重、生殖器官重量、精子数目以及睾丸组织形态学相对其他单味组恢复较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五子衍宗方恢复作用的机制,本节选择枸杞多糖,研究枸杞多糖对生精干细胞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c-kit在小鼠睾丸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析H-score评分法和Image-Pro Plus进行图像处理后得到的阳性细胞数量和光密度强度(IOD)结果,发现自然恢复组c-kit表达低下,与枸杞多糖个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各剂量组能够明显提高小鼠睾丸内c-kit表达,促进生精干细胞的增长。3.枸杞多糖的抗氧化作用上述实验发现枸杞多糖能够促进生精障碍小鼠的生精功能,促进生精干细胞的增长。本节通过检测小鼠睾丸内SOD、GSH等抗氧化指标,研究枸杞多糖对小鼠睾丸抗氧化性的作用,为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取冻存睾丸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作为待测样品。通过氮蓝四唑显色法检测SOD水平;通过DTNB显色法检测GSSG、GSH和总谷胱甘肽水平。结果显示,自然恢复组相比正常对照组,SOD、GSSG、GSH和谷胱甘肽等抗氧化指标的水平明显降低。枸杞多糖各剂量组能够提高小鼠睾丸内SOD、GSSG、GSH和谷胱甘肽等抗氧化指标的水平。结果表明,枸杞多糖能够促进小鼠睾丸的抗氧化能力。结论:①五子衍宗丸各单味有效成分对生精障碍小鼠的恢复均有一定程度的作用,枸杞多糖、菟丝子多糖和覆盆子酮的作用相对其他单味有效成分更明显。②枸杞多糖各剂量组能够明显提高小鼠睾丸内c-kit水平,促进生精干细胞的增长。③枸杞多糖能够促进小鼠睾丸的抗氧化能力。背景:首次遗精年龄的测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青少年男性的生长发育状态。通过对首次遗精年龄和年代地域的相关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影响青少年青春期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已有大量关于首次遗精年龄的报道,但少有综合性的文献分析。本文整理1980~2013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文献报告74篇,分析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的基本状态、变化和特点。目的:比较分析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的基本状态、变化和特点。方法:应用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和人工文献检索,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经过文献整理加工和质量评价,对收集的1980~2013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报告74篇共192个数据进行分析,涉及近43.5万人。结果:1980~2013年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平均为14.29 土 0.61岁,与年代呈明显负相关(y=-0.0369x+88.154,R2 = 0.1363,P<0.001),由 1980 年的 15.09岁提前至2013年的13.87岁,34年间提前1.22岁。以样本量为变量的多层次敏感性检验,表明1980~2013年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明显提前。年代分层分析显示,1980~1994年、1995~2004年和2005年~的3个年代段,首次遗精年龄平均值分别为14.63土0.62岁、14.44±0.63岁和14.07土0.49岁,均与年代呈负相关,分别提前1.35岁、0.54岁和0.12岁。结论:首次遗精年龄在1980~2003年的34年间明显提前(P<0.05);在1980~1994年和1995~2004年均明显提前(均P<0.05),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005~年后出现平台期,无明显变化;1980~2013年的34年间变化幅度逐渐趋缓(P>0.05)。结论:1980~2013年的34年间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明显提前,年代、地区、城乡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对首次遗精年龄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