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时体系统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语言时体习得的众多因素中,动词的词汇体(lexical aspect)对时体标记的影响和控制,即情状体假设(The Aspect Hypothesis),是这一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情状体假设在语言习得中得到了普遍的支持,但也存在很多争议,针对该假设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本文采取图片理解实验和句子模仿实验两种方法,考察普通话早期儿童对进行体标记“在”和完成体标记“了”的习得情况,进一步研究儿童对体标记“了”以及“在”与不同动词共现的习得顺序,从而验证情状体假设的各项预测是否成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普通话早期儿童对体标记“了”与“在”的习得:不同阶段普通话儿童对“了”与“在”的习得差异以及习得顺序;比较普通话儿童对“了”与“在”与不同动词连用的习得差异;验证普通话早期儿童对体标记词“了”与“在”的习得是否符合情状体假设,并进一步对该假设做出解释。本文动词分类则沿用了Vendle (1967)的理论,坚持四分法,即把动词划分成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完结动词以及达成动词。本研究两组实验的受试均来自长沙的一所幼儿园,受试儿童分为三个年龄段(3岁、4岁、5岁),每组均为20人,这些儿童均智力发育正常,无语言障碍。理解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阶段普通话儿童对于“了”与“在”的习得情况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对“了”的理解普遍优于对“在”的理解。对于“了”,不同阶段儿童倾向于与达成动词连用;而对于“在”,不同阶段儿童则普遍用于活动动词。模仿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在”与完结动词连用的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三个阶段的儿童模仿明显有困难。而对于“在”与状态动词搭配的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三个阶段的儿童并没有模仿困难,且模仿结果优于对“了”与状态动词连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两组实验的结果与情状体假设的预测基本一致,即:即学习者先将进行体标记用于完结动词,而后扩展到活动动词;在有完成体和非完成体区别的语言里,过去非完成体体标记出现得比过去完成体标记晚;在有进行体的语言里,进行体标记首先用于活动动词,然后扩展到达成动词。但是模仿试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情状体假设相违背,即儿童会错误的把进行体标记“在”用于状态动词。本文认为,情状体假设揭示了语言中的一些普遍语法现象,具体表现在特定语言还是会有一些差异。基于两组实验结果,本文还详细讨论了Slobin (1985)针对情状体假设的解释而提出的基础儿童语法(The Basic Child Grammar),此外,本文还试图从语言输入、语义原型等新的视角对情状体假设中所描述的语法体在词汇体之间的分布模式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