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海洋脊椎动物重要类群之一,鱼类动物群在下三叠统地层的出现是海洋生态系统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江苏省句容地区的下青龙组产出了早三叠世最早的鱼类动物化石。不过,其时代存有一定争议性。同时,我们对句容鱼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生物解剖学、化石埋藏学过程、围岩代表的沉积环境以及当时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知之甚少。这些知识对正确理解鱼类动物当时的生活和死亡过程与埋藏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为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复苏过程提供实证。本论文选择江苏省句容市的青山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剖面的生物地层学、碳同位素地层学、鱼类和牙形石系统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埋蔵学及沉积相和古氧相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该剖面产鱼化石层位地层中获得牙形石7属9种并系统描述了这些牙形石属种。其中,Neospathodus dieneri和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分别为迪纳尔亚阶和斯帕斯亚阶的带分子,Scythogondolella milleri是晚史密斯亚期的标准分子。通过与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综合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地层对比,厘定出研究剖面第9层为晚史密斯亚期、第16层及之上地层为斯帕斯亚期。鱼化石产自第8层中部,其地层时代应为晚史密斯亚期或者更老,可能比巢湖地区和龙山组鱼化石稍老。句容鱼类动物群中鱼类个体保存完好,赋存于泥岩中的碳酸盐结核之中,鱼体上很多细节如鳞片和鱼鳍表面的微细结构,骨骼和内部器官软骨部分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将来深入研究鱼类的生理学提供材料。这种鱼类的特异埋藏与结核的形成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鱼化石层上下地层岩性以薄层泥岩、泥灰岩和灰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指示弱水动力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大小统计分析显示,此段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小粒径(3-6微米)草莓状黄铁矿,指示了当时水体基本上处于硫化-缺氧状态。在鱼化石结核内部,鱼体周围发现有大量疑似球状菌藻类的微球粒和草莓状黄铁矿颗粒,可能指示了硫还原菌参与了其埋藏过程。因此,本文推测缺氧的水体条件和可能的硫还原菌共同作用,加速了鱼化石结核的形成和鱼化石的特异埋藏。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鱼类生活在富氧水体,死亡后沉降至底部硫化缺氧水体中;2)鱼体外表很快被某些细菌形成的致密保护膜包围而保护起来;3)海水中硫酸盐还原形成碳酸氢根离子,以及鱼体腐烂过程中产生少量二氧化碳也形成一部分碳酸氢根离子,吸引海水中钙离子生成碳酸钙包裹在鱼体周围,同时,鱼体腐烂也生成了少量硫化氢气体,与海水中铁离子结合生成草莓状黄铁矿,此外,在缺氧的底层海水中,不断生成的草莓状黄铁矿也被包裹进来;4)快速埋藏,最终成岩、形成结核。此外,本文对新采集的40枚鱼化石进行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共鉴定出属于裂齿鱼科Perleididae和副半椎鱼科Paraseminotidae两大科的六属六种。其中,裂齿鱼科包括1属1种:Plesioperleidus jiangsuensis;副半椎鱼科包括5属5种:Lepidotes jurongensis、Jurongia fusiformis、Suius brevis、Stensionotus dongchangensis和Qingshania cerc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