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和“ERG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2347名全日制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从学生主体主观的角度出发,以教学培养制度为框架,考察教育主体在学业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需要,为什么需要,需要的不同类型以及在现行教学培养制度下能否得到满足。
首先,从课程、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五个方面考察教育主体在学业中的具体需要。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需要文、管类的非专业课程和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以讨论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师水平高、课程内容合适等是其对课程质量方面的需要。(2)大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是“与专业相关实践运用的”,最不需要“学科前沿的”;最希望在通识课、课外学分获得“通识知识”,在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获得“学科知识”,在多个环节获得“专业知识”。(3)大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是“学习(自学)”,最不需要“形象思维”;最希望在通识课、学科大类基础课获得学习能力,在通识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获得思维能力,在多个环节获得研究能力。(4)大学生最需要的技能是“文字表达”,最不需要“通过语言等级认证考试”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最希望在通识课获得语言能力,在学科大类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获得计算机能力,在课外学分通过语言等级认证考试、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5)大学生最需要的素质是“科学素养”、“进取精神”、“自信心”,最不需要“遵纪守法”;最希望在通识课获得品德素质与身心素质,通过多个培养环节获得业务素质。
其次,考察教育主体需要的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教育主体的学业需要主要分为生存、发展、兴趣三个类型;发展的需要最高、最明显。
再次,考察现行教学培养制度对教育主体学业需要的满足性。调查结果显示:1/3左右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一半左右的学生予以部分肯定。
最后,本研究就“教育主体对教学培养方案学业需要满足性评价的意义”、“关注大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对学业需要类型和层次的认识”三个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