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的制宪热潮开始于《天坛宪法草案》的起草,从1913年开始,各派政治势力出于各种目的在议会政治的背景下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宪法制定活动。但是残酷而令人扼腕的事实是,《天坛宪法草案》不仅没能为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的议会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却还迫使筹建不易的国会被饱受专制独裁思想侵染的袁世凯强硬解散。后来的学者在反思这一部宪法草案的起草经过及其最终结局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袁世凯的专制政治思想摧毁了民国初年宪政制度的萌芽,是民国初年民主政治转型失败的罪魁祸首。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胜利让广大民众已经不可能再接受帝制,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民主议会政治,还是违背人民意愿固守封建统治,袁世凯在这两条道路的选择过程中摇摆不定。袁世凯虽然对《临时约法》的束缚极感不便,却希望在宪法制定上做文章,幻想用宪法的合法外衣来掩饰他的帝制梦想。因此在《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定过程中,袁世凯竭力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干预宪法的制定,来实现最大化其政治权力的目的。宪法制定的目的和方向一般是由一国政治环境中占据绝对实力的政治派别来决定的,宪法制定的效果如何通常决定于各政治集团能否达成各自政治利益的妥协。论政治实力,当属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最为强大,对于自认为在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居功自伟的袁世凯来说,他得政治诉求能否在民国初年的政治体制中得到实现,对《天坛宪法草案》最终的命运至关重要。反思《天坛宪法草案》的失败破产,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宪法草案的内容没有满足袁世凯的政治利益诉求从而激发了北洋派的强烈反弹。《天坛宪法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民选出的代表制定的宪法草案,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导致这部宪法草案最终破产,使得该宪法草案在历史上默默无闻,遭受许多批评,因此考察其本来面目,分析其进步性,反思其得失,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制宪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天坛宪法草案》起草的背景;第二个部分阐述了《天坛宪法草案》起草的过程、起草内容的争论、最终的起草内容、起草内容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一些宪法的比较;第三个部分着重分析了《天坛宪法草案》所涉设计的政治制度;第四个部分为《天坛宪法草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