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穆时英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连续发表了《咱们的世界》、《南北极》、《黑旋风》等具有左翼风格的小说,这些小说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普罗文学的革命诉求,左翼文学界也因此对其一度寄予厚望。但随着创作视野的打开,穆时英逐渐与左翼文学拉开了距离,开始关注都市里形形色色跌落的压扁的人物,描写他们在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下转而沉迷于都市的享乐,也由此诞生了《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的五个人》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再到后来,穆时英的小说创作逐渐减少,他虽然没有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但是也没有彻底躲避政治是非,他在文学创作中表露出的政治意识,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从1932年开始创作的《中国行进》就是对此有力的说明。
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先从宏观入手,重点分析穆时英在三十年代文学地图中的处境。以此作为参照,试图对穆时英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得出一些根源性的认识。第二章笔者对穆时英的早期创作做出梳理,重点以其小说文本为依托。这些分析有助于理清穆时英早期创作与左翼的复杂纠葛,力图客观全面地揭示穆时英早期创作中的政治意识。第三章分析穆时英的都市短篇小说创作与长篇小说《中国行进》。将穆时英都市题材的写作放到更宽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穆时英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下转向沉于都市的享乐,未尝不是对革命另一个侧面的真实的展现,而《中国行进》的创作更是可以看到穆时英自觉的民族国家情怀。
探究穆时英笔下的人物情状以及作品的内涵,我们会发现他对左翼既追慕又疏离的复杂心态,其中包括了对左翼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以及由现实激发出的民族国家情怀。穆时英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在焦虑和精神苦闷转化成对都市人空虚生活情状的描摹,对中国的问题意识和对解决方法的急切,是他和左翼文艺的相通之处。尤其是流落他乡的经验使他意识到不得不去奋起革命的道理,他在香港期间对于政治民族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表露出一定的民族国家意识。只不过,他是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市民文化价值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的,对于左翼的思想基础和激进主张并没有过多的认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