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覆构造研究对于加深武夷山东麓基础地质研究、指导东部地区“三下”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全过程与地质找矿实践相结合,主要认识有:1.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是岩石圈圈层性的表现,其形成与中地壳低速层有关。该区推覆构造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北隆起与闽西南坳陷过渡带、闽西南坳陷盆地内部及闽西南坳陷盆地东缘四个主要部位,不同部位推覆构造特征有所差异。区内中生代推覆构造具有自北西往南东推覆的特征,存在厚皮与薄皮推覆构造两种类型,薄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小于25km,厚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120km。2.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印支期褶皱和推覆构造形成阶段、燕山早期逆冲推覆构造发展阶段、燕山晚期构造转化阶段以及喜山期反向逆冲构造阶段。通过大田广平同构造花岗斑岩体的测年,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42.22±0.74Ma。3.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沿着六个不同岩性界面发育,这些界面早期曾发生拆离作用,后期受推覆构造所改造,成为热液通道和矿质沉淀的重要场所。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顶底界面是本区最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的含矿层位。4.武夷山东麓自晚三叠—白垩纪,花岗质岩浆具有自西向东演化趋势,这种趋势与推覆构造演化趋势具有相似性。结合武夷山东麓普遍存在中地壳低速层以及该区薄岩石圈的特征,认为推覆构造挤压导致沿中地壳低速层发生水平运动,是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5.以龙岩马坑铁多金属矿、潘田铁多金属矿等四个典型矿床为例,阐述了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矿关系,建立了区域推覆构造控矿模式。采用锆石铀—铅法对潘田铁多金属矿和阳山铁多金属矿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进行定年,所测得的年龄分别为131.68±0.48Ma和130.0±1Ma,确定了与推覆构造相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时代。6.结合区域地物化遥综合信息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成果,分析了武夷山东麓铁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控矿要素、找矿标志,并圈定6个铁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