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策略。它有别于误解。误解是指交际的一方在对话中没能补充对方话语中缺失的信息,从而错误地理解对方意思的语言现象。而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在完全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前提下,却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语言现象。中国喜剧小品是中国常见的幽默艺术形式,刻意曲解就常出现在小品中以达到诙谐娱乐的效果。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Sperber and Wilson的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刻意曲解触发条件和运行机制进行语用分析与研究。从图书馆及网络上搜集赵本山历年小品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语言特点对材料进行分类。本研究为定性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关联理论对刻意曲解的阐释;2)赵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即话语中有可能引发听话人进行刻意曲解的语言因素;3)赵本山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即听话人刻意曲解的方式。对材料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说话者的触发条件包括语言的信息量少,汉语特点,语用手段和修辞手段。其中,汉语自身特点和语用手段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汉语自身特点包括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语用手段包括言语间接性和会话含意。修辞手段也是构成刻意曲解的成因,它包括拟人、隐喻等。听话者实现刻意曲解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曲解词的一般概念、过分忠实于字面意义、转换话题、刻意脱离语境。本研究对小品刻意曲解现象的触发条件和运行机制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希望能够对刻意曲解现象的理解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希望能够指导小品观众了解小品幽默的本质,更好地欣赏小品及汉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