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是否存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nicry,VM)这一独特的肿瘤血液供应滋养模式,并阐述VM过程中调控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02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的临床信息及其组织病理学标本。应用特殊的组织化学染色(PAS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1)结合双重染色方法,附加CD105、CD31、VEGF染色,检测102例大肠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几率。对VM组和无VM组大肠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进行比较;并对102例大肠癌进行VEGF、M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Mattern积分法,评价它们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通过比较在VM组与无VM组大肠癌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它们与VM的关系。结果:1大肠癌存在VM生物学形态102大肠癌进行CD31与PAS双重染色,结合HE染色切片初步筛查结果,具有VM样结构的大肠癌标本11例。对11例标本进行CD105、CD31、VEGF染色,进一步证实VM结构的存在。VM存在的构像:(1)围成管腔样结构的细胞CD31,CD105染色阴性,证实其不是内皮细胞;(2)管腔结构中有红细胞存在,不见坏死的肿瘤细胞和炎细胞,区别于肿瘤细胞巢中心区域常见的坏死灶。2 VM的生物学行为2.1大肠癌病理分级与VM3.33%(1/30)高分化腺癌具有VM;4.17%(1/24)中分化腺癌具有VM;18.75%(9/48)低分化腺癌具有VM。三组之间VM表像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2.2大肠癌Dukes分期与VM的关系采用改良Dukes分期法,评价VM的生物学行为。结果VM组的Dukes分期与无V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M组的Dukes分期比无VM组的Dukes分期要高。提示Dukes分期越高,VM构象表达越高。同时单独比较了两组间的血行转移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VM组更易发生远处转移。2.3大肠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VM的关系MVD在VM组的构像表达比无VM组要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显示大肠癌VM组恶性程度虽高,而MVD构像表达却低,并没有随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3大肠癌VM的相关分子机制3.1大肠癌VM组与无VM组VEGF的表达VEGF阳性表达以胞浆为主,也可以看到阳性染色的胞膜。大肠癌组织中,VEGF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质中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阳性染色。VEGF表达在某些肿瘤组织内呈均一性;而在另一些肿瘤内明显异质性,癌组织边缘区的染色明显增强。VEGF是目前已知的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最强的血管生成诱导因子,具有诱发血管形成和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大肠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3.73%(65/102)。VM组阳性表达率为45.45%(5/11),无VM组阳性表达率为65.93%(60/91)。围成管腔结构的肿瘤细胞能表达VEGF,表明这些肿瘤细胞是大肠癌细胞但同时具有内皮血管表型,提示可能肿瘤细胞具有可塑性。镜下采用Mattern积分法,所得VEGF在两组间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VEGF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即VM组与无VM组VEGF的表达无差别。3.2大肠癌VM组、无VM组MMP-2的表达MMP-2阳性表达以胞浆为主,也可以看到阳性染色的胞膜。大肠癌组织MMP-2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偶见阳性染色。MMP-2表达在某些肿瘤组织边缘染色明显增强。大肠癌MMP-2阳性表达率为54.90%(56/102)。VM组阳性表达率为63.64%(7/11),无VM组阳性表达率为49.45%(45/91)。镜下采用Mattern积分法,所得MMP-2在两组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MMP-2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VM组比无VM组MMP-2的表达更高。结论:1大肠癌存在VM,VM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血液滋养模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2 PAS阳性物质围成的基底膜可能不一定是血管生成拟态的必备条件,不是所有的VM都有PAS阳性基底膜。3大肠癌VM的表像程度与它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恶性程度越高VM的构象表达越强。4具有VM的大肠癌易于发生转移。5大肠癌Dukes分期越高,VM构象表达越高。6 VM的大肠癌细胞高表达MMP-2,降解并重塑细胞外基质,有可能形成能够输送血液的管道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