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财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政策的松紧、收支结构的调整转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是我国财政经济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财政收支平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衡量财政工作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较以往更加重视通过发展来实现增收节支,实现收支平衡。但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历史、地理、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地方财政平衡状况和平衡的难度也差别很大。加之各地财政促发展、促改革、保稳定的任务日益加重,许多地方收支矛盾加剧,财政平衡问题困扰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经济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地方财政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地方财政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行使职能的财政保证,也是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杠杆。财政收支规模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财政收支状况不仅反映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程度,也是地方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如果只有中央一级的宏观调控,很难切合地方实际,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才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财政作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为地方宏观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财力基础和调节杠杆支持,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各自的职能和职权,地方政府在组织本地区经济发展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地方财政对本地区的经济综合平衡和稳<WP=3>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世纪之交、两种体制过渡、两种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历史时期,新的时期,地方财政面临着新的思路,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上述成就的取得,是在实施改革开放、确立以“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现的。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此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23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以坚决贯彻这一任务为前提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发展作为主体”。把发展作为主体,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新的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问题。一个立足发展、促进发展、加快发展、扩大发展的主题,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在此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也有一个成长过程。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对财政模式的一般要求,但是公共财政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看,公共财政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发达阶段,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既有着公共财政一般的共性,又有着不同的个性,其个性就是具有鲜明的“发展性”。据此,构筑地方公共财政体系要以发展为核心,以发展促进步、以发展求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发展财政仍然是公共财政,因为公共财政也要求介入市场配置效率不高的领域,也要求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但这里提出的发展财政观点仍然非常必要,因为更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特点,“发展”更具有时代特色。<WP=4>第三部分根据建立发展财政的总体要求,地方发展财政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财政运行机制,实现地方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包含了收入增长、支出优化、经营创新和管理改进等一系列内容,体现了改革与发展的统一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中央与地方经济、财政关系的分析。首先对国家职能的演变与定性分析作一阐述,然后介绍了中央、地方集权与分权的演变,接着分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