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型颈椎病是各类颈椎病的发病早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中老年居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强度和工作量的增加,电脑和汽车的普及及应用、学生功课压力的增大等等,发病率明显增高,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在未来50年内,该病将成为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一种现代病。目前在颈型颈椎病的非手术临床治疗中,手法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已经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但以往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存在着动作幅度大、力度难以掌握、容易对颈椎及其周围组织造成新的损伤,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同时,其治疗主要针对局部作用,忽略了整体效应作用,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手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上世纪中叶由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临床学院的牛立匀教授,历时28年研究创立的“人体本体感觉反射疗法”,以中医整体观、现代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对本体反射器官---骨骼肌进行牵张反射刺激,以本体神经反射作用来促进、调节、改善人体局部及自身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为中医手法治疗脊柱源疾病和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至今,经国内外技术资料查新,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人体本体感觉反射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相关临床疗效研究的报道。此项课题是导师近数年采用“人体本体感觉反射自然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滚动在研课题。目的1.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本体感觉反射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观察本体感觉反射手法疗效是否优于或相当于国际公认的澳氏手法;3.为该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的技术规范化、临床交流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课题选取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符合颈型颈椎病纳入标准的志愿者。2.随机方法:按受试者进入临床先后顺序,按随机卡号入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共纳入42例,两组各21例。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本体感觉反射手法+中药封包+电脑中频;对照组采用:澳式手法+中药封包+电脑中频。一个疗程共6次治疗。4.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及第2、4、6次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 VAS)、压力测痛仪(kg/cm2)压痛改善情况和颈椎六个方向活动度的变化。5.统计方法: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1.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VAS得分、压痛点的疼痛闽值及耐受阈值、颈椎六个方向的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基线基本一致,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的VAS得分、压痛点的疼痛阈值及耐受阈值、颈椎六方向的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4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5.71%。3.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患者压痛点疼痛阈值和耐受阈值的改善幅度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第6次治疗后治疗组肩井穴压痛VAS评分数值变化的平均幅度为2.543±0.963,高于对照组平均幅度2.052±0.955(P<0.05);余各观察时点两种治疗方法在患者VAS得分的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5.第2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右侧屈活动度变化的平均幅度为4.413±4.258,高于对照组(P<0.05);余各观察时点两种治疗方法在患者颈椎六个方向活动度的改善幅度方面基本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在1个疗程结束后,均未见局部皮肤潮红、瘀斑及其他不适症状。结论1.本体感觉反射手法组与澳式手法组均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及颈椎活动度。2.本体感觉反射手法在压痛点的疼痛阈值和耐受阂值改善幅度方面优于澳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