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在晚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东秦岭地区进入陆内造山演化阶段,形成区域上北西-近东西向基本构造格架。晚中生代地壳旋转作用,是地表浅部形成北(北)东向构造的原因,构成区域上北西向构造为主,叠加次级北(东)向格子状构造格局。含钼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交汇处侵位,形成区域上众多中酸性斑岩体和钼多金属斑岩和夕卡岩成矿系统。矿集区范围内,构造裂隙产状主体与地层方向一致,沿北(西)西向展布;局部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裂隙沿北(北)东向展布于张性裂隙脉中。157Ma±,构造环境由同碰撞转变为后碰撞,进入汇聚型构造体制下的应力调整阶段;115Ma±,构造环境已转变为板内环境,为拉张型构造体制。146Ma±,板片俯冲作用,是含矿岩体沿构造有利部位(NWW-NE交汇部位)上升的驱动力。栾川矿集区地处东秦岭核心成矿部位。北部中酸性小岩体(以下简称含矿岩体)具有典型“小岩体成大矿”特征,与晚中生代钼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栾川断裂南部老君山,主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呈大的岩基状分布,局部零星钼矿化。两类岩体均为高硅、钾玄岩系列到高钾的钙碱性系列,与Ⅰ型花岗岩类似;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具有Eu负异常。(La/Yb)N、(LalSm)N、Eu值在含矿岩体均要高于老君山岩体,表明含矿岩体经历比老君山岩体更为强烈的分异作用。老君山岩体重稀土(HREEs)元素含量高于含矿岩体,表明在演化过程中,老君山岩体混入更多的地壳物质。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有地幔成分的混入。含矿岩体多为复式岩体,岩性由早到晚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部分为细晶岩脉)。与成矿相关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153.2±1.3Ma,154.1±1.8Ma;细晶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8.3±1.0Ma,表明含矿岩浆具有长期演化历史,矿集区内辉钼矿Re-Os测年数据集中在-146Ma。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表明成矿元素Mo-W-Pb-Zn-Ag具有明显异常峰值,且与指示深部岩浆活动信息的元素组合La-Rb-Sr-K2O同样存在峰值时,指示深部矿化富集程度较高;在矿产勘查详查阶段,CSAMT和SIP的综合应用,对于硫化物矿体定位是有效的方法组合。本文经过综合研究,提出“连续体岩浆房演化模型”来解释栾川矿集区巨量钼的富集作用,正是通过这些花岗质岩浆房的富集作用,形成栾川矿集区巨量的钼多金属堆积。该模型可作为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广泛钼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