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体外实验研究BMSCs调控小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2.体内实验研究BMSCs髓内移植治疗去神经传入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中用脂多糖刺激小胶质细胞模拟神经炎症发生发展,再与BMSCs、GDNF或siRNA GDNF-BMSCs共培养,采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IL-1β、TNF-α与IL-10的表达水平;用RT-PCR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pNF-κb、pPI3K、pAKT的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中制作去神经传入性疼痛动物模型,于术后21天髓内移植BMSCs或GDNF-siRNA BMSCs,移植治疗7天后检测其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其疼痛相关行为的改变,同时取血清标本进行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IL-1β、TNF-α与IL-10的表达水平,取损伤处脊髓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小胶质细胞分型;Western blot法检测pNF-κb、pPI3K、pAKT的表达水平;3.选择IBM SPSS Statics 20.0软件统计处理实验数据,计数实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的结果表示,组间比较选择Student’sttest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进行两两比较,P<0.05时,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脂多糖刺激小胶质细胞后,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以及pNF-κB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抗炎因子IL-10及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以及pPI3K/pAKT并未见明显变化;当与BMSCs或GDNF共培养后,LPS刺激小胶质细胞产生的IL-1β、TNF-α及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以及pNF-κB明显下降,而IL-10及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以及pPI3K/pAKT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且BMSCs的调控作用较GDNF更为显著,并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被GDNF siRNA及PI3K抑制剂LY294002部分减弱;2.造模后,观测大鼠运动能力未受损,患侧肢体功能完全正常,但机械刺激无法引起疼痛,造模成功。疼痛相关行为于术后21天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患肢保护和患侧肢体自噬行为;在BMSCs髓内移植后,大鼠的患肢保护和患侧肢体自噬行为得以缓解,BMSCs的缓解作用可被GDNF siRNA部分减弱;造模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损伤处脊髓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32以及pNF-κB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抗炎因子IL-10及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以及pPI3K/pAKT并未见明显变化;BMSCs髓内移植后,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损伤处脊髓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32以及pNF-κB明显下降,而IL-10及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以及pPI3K/pAKT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此调控作用可被GDNF siRNA部分减弱。结论:1.BMSCs通过分泌GDNF,下调NF-κB通路及上调PI3K/AKT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分化进而抑制神经炎症的发生发展;2.BMSCs通过分泌GDNF,下调NF-κB通路及上调PI3K/AKT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分化进而缓解大鼠去神经传入性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