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和翻译理论在中国历史悠久.回顾这一历史,我们发现多数理论家重视的是原文、译文的对比和译文的标准.这种以译本为中心的传统研究方法忽略了译者的能动作用.该文采取以译者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接受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其他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关系及译者的接受、表达活动. 接受理论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读者关系的转变,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与该文相关的理论先驱包括汉斯—乔治·伽达默尔和罗曼,英伽登.他们对文学阅读和读者的分析对过去以作者、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前所未有地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伽登与伊瑟尔关于文学作品的观点,尤其是后者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审美两极的划分可以对Textx的存在做出解释.Textx是原文、译文之间的一个变量,其存在反驳了原文/译文两分法和强调原文、译文等值的观点,而且证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地位.姚斯关于文学阅读中对话性理解的观点和伊瑟尔对读者—文本交互作用的概括符合翻译的对话性特征.翻译过程包括译者通过原作与原文作者进行的对话(或译者与原文进行的对话)及译者通过译本与译文读者进行的对话,在这两个以不平衡为特点的对话中,译者均起到的了能动作用. 伽达默尔的"视野"和姚斯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译者同原文及译文读者的交流与斡旋.伽达默尔的"视野交融"的比喻不仅描绘了文学阅读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文视野关系中的理想状况.一方面,尽管译者与原文的视野不可能完全同一,译者仍需通过对原文、作者的深入研究和阅读、生活经验的积累,努力进入原文的视野.另一方面,译者无法避免将自己视野中的各种宏观,微观因素带入对原文的理解.由于这些因素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使译者准确地理解、再现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要能调整自己的视野(或经历视野的变化).此外,为与读者建立同样成功的关系,译者应当对译文读者的视野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适合读者接受的语体、读者的文化知识、思维模式和审美偏好等等.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迎合读者的视野,而应适当扩大他们的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全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