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麦克唐纳(1970-)是当代爱尔兰才华横溢的重要剧作家之一。以爱尔兰西部乡村为写作背景的“利奈内三部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三部曲包括《利奈内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以及《荒漠的西部》。自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利奈内的美人》首演以来,麦克唐纳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和极为理想的票房。剧作家麦克唐纳对爱尔兰的命运有着敏锐的洞察,尤其是深受殖民之害并且尚未走出殖民阴影的爱尔兰西部乡村。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历史边缘化了爱尔兰人民,造成了他们的身份危机。但是,对殖民后果的极端展示并非剧作家表达的重点,在暴力和残酷的环境中如何寻找出路,重构爱尔兰民族身份、建立更加光明的未来才是麦克唐纳剧本所要表达的真正主旨。先前学术界对麦克唐纳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残酷幽默、暴力、直面戏剧等主题,相比之下,从后殖民角度展开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然而,后殖民视角的解读可以对麦克唐纳及他的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本论文以麦克唐纳的三部剧作《利奈内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和《荒漠的西部》为研究文本,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剧中爱尔兰民族身份的危机与重构过程进行梳理,凸显剧作家对爱尔兰民族身份问题的关注,及其为重构爱尔兰民族身份、建立多元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与研究相关的背景信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马丁·麦克唐纳的研究现状。此外,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的介绍,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章阐述了爱尔兰被边缘化和女性化了的民族身份。首先,数个世纪的殖民历史使得爱尔兰在殖民者强势文化面前成为“他者”,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在麦克唐纳的《利奈内的美人》中,帕托、莫林和雷蒙正是爱尔兰离散者的代表。一方面他们无法融入英国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认可爱尔兰落后的生活。因此,作为无根的离散者,他们陷入身份危机的困境。其次,在强大的英国殖民者面前,爱尔兰的民族身份被女性化,正如《荒漠的西部》中,以科尔曼和瓦伦为代表的爱尔兰男性苦苦挣扎以证明他们被弱化的男性身份。第二章论述了爱尔兰人民对殖民者的模仿。由于身份被边缘化和女性化,爱尔兰人民成为失声的属下。他们无法记住象征他人身份的名字,同时也无法准确表达出内心想法。因此,他们只能放弃爱尔兰语,转而学习殖民者的英语。《利奈内的美人》中莫林就曾哀悼爱尔兰语的衰亡。同时,他们和殖民者一样,诉诸暴力来宣泄自己。“利奈内三部曲”中到处充斥着身体虐待和精神折磨。弑母、弑父、残杀兄弟以及杀害妻子在剧作中皆有呈现。此外,《利奈内的美人》中的莫林和《康尼马拉的骷髅》中的米克还遭受着他人的情感绑架。与此同时,由于新教的打击和天主教自身权威的没落,爱尔兰人民也鄙视传统的天主教。剧中,麦克唐纳绝非仅仅意在描述爱尔兰糟糕、绝望的处境。在看似毫无希望的表象背后,剧作家提供了爱尔兰前途发展的一种可能:爱尔兰可以走向的是杂糅式的未来。第三章主要讨论了麦克唐纳希冀建立的爱尔兰多元文化身份和杂糅式的未来。一方面,作家本身使用杂合的爱尔兰英语进行创作,意图把爱尔兰语糅合进英语,利用作为精神武器的语言来保存爱尔兰民族身份。另一方面,剧作中凸显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例如爱尔兰电视节目已经被澳大利亚肥皂剧和英国电视节目所充斥,由此提供了爱尔兰与其他民族文化杂糅的可能性。此外,《利奈内的美人》中帕托最终移居美国结婚也象征着爱尔兰多元民族身份建立的可能性。本论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对马丁·麦克唐纳的《利奈内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和《荒漠的西部》三部作品中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解构与重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在数个世纪的殖民历史中,爱尔兰被边缘化和女性化,爱尔兰人民沦为失声的属下。在艰难的发声和被倾听的诉求下,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语言和暴力方面模仿了殖民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尔兰的出路在于抓住机遇,构建多元文化身份,以期建立杂糅式的未来。这三部作品揭示了剧作家麦克唐纳对爱尔兰深刻的故土情结和人文关怀,以及为建立爱尔兰多元文化身份所作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