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构成了整个运动的最初一环,或可说是关键性的一环。检视以往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认知,尚存在很大的问题空间。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阐释力较强的理论分析框架,采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方法,突破《古史辨》等史料的内在限制,对“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进行一番深入的梳理、分析与诠释。本文主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从学术理论的层面探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主要理论来源,继而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的初始反响。具体来说,“层累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史学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层累说”的提出不仅因缘于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可以在该书中找到相应的学术资源。因此,《中国历史研究法》可以被视为“层累说”的主要理论来源。而这一汲取西方史学理论资源的“层累说”一经问世,便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激赏,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这一理论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便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第二章,从学派争锋的层面梳理发生在1920年代的中国古史大论战,进而考察这场论战带来的学术风气变动。具体来说,“学分南北”构成了民国学术的基本格局,而这场中国古史大论战正是这一学术格局的产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北大新文化派与南高史地学派的首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主要分为二轮,而皆以北大新文化派的一路凯歌而宣告结束。而经过这场学术论战,整个史学界的学术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更具体地说是“疑古”学风开始在学术界蔓延开来。第三章,从学术体制的层面切入古史辨运动,深入剖析学术期刊或杂志、学术著作、出版社等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扮演的重要角色,以还原出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历史现场。具体来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是顾颉刚有意刊发在“销路很好,可以造风气”的《读书杂志》上的,果不其然,北大新文化派与南高史地学派在《读书杂志》、《史地学报》、《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上展开了古史论战。之后,顾颉刚又利用主持朴社这一有利条件,将前此论战有关的文字结集《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并向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广为推销,一时间“《古史辨》不胫走天下”,从而宣告了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总之,关于“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学术理论、学派争锋、学术体制背景三个层面的探讨缺一不可,三者由内而外,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了“古史辨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