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校是人们对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追求。具体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指家长主动为适龄儿童选择其他学校就读,而放弃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优惠政策的教育选择现象。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为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探索活动,他们就择校行为的概念、类型、产生原因、择校与家庭、择校与学生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我国学者谢维和、杨东平等人也对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发生的普遍性及其城乡差异、择校类型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基本情况的调查,探索择校者的行为动机、择校行为的发生过程、家长及教师对待择校行为的态度以及学校和社会对择校问题的反思等问题。本研究主要发现以下问题:1、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发生较为普遍。根据对河南省县市两级地区几所中学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每所学校都有择校现象的发生,且择校生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比率较高。2、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择校问题在不同区域的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择校行为的发生。3、学生家长的素质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择校心态。家长的素质包括学生家长受教育状况、职业状况、收入情况及对待孩子受教育的态度等。如,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家长认为应该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家长则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哪里都无所谓,即使给孩子选择了一个好的学校,也是出于更好的维持家庭或者自己能安心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4、每次择校行为的产生也会伴随着金钱与人脉关系的出现。正如访谈结果显示,每位调查的家长及教师都经历过招收择校生时学校收取择校费的现象,有的家长认为,人脉关系、择校费及孩子的优异成绩都是择校时必不可少的条件。5、择校现象的产生加速了一系列附加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如“奥数班”的愈演愈烈、“特长生”政策的设立等,大部分给孩子择校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成绩优异的条件下能有一份特长,这样可以为他们顺利择校增加胜利的筹码。6、家长的从众心态也是择校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即所谓“随大流”,当看到别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并且孩子在那里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其他家长也会效仿他们的做法。7、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确实存在,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或地方教育政策不同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在为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做出努力,如郑州市实行了“学区制”,实行了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帮扶工程,虽然这些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是教育部门想改善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这些举措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