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互文性视角看来,翻译本身就是互文性活动。从语境重构视角看来,翻译过程就是语境重构的行为过程,译文的产生即是源文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解构和重构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中心,语境重构就是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实现的。
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翻译语境的观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后,本研究指出,翻译语境与源文语境、源语语境及译语语境都不一样,前者不是预先就存在了的,而是通过译者的努力在翻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之所以被称为语境重构,是因为构建出来的这个翻译语境必须同源文语境在互文性方面保持最大一致。
本研究以前人对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翻译、翻译语境及语境重构的相关研究为理论背景,将互文性理论和语境理论结合于翻译研究之中,从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视角探究译者如何在译文中构建翻译语境,该语境同源文语境在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方面又如何保持最大一致。而通过研究译者的翻译过程,可以解释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而指导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在修改Hatim和Mason的互文翻译理论框架(互文性符号识别和转换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即把互文性、翻译过程与语境重构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认为互文性翻译就是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符号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充分转换。具体而言,互文翻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源文中互文符号识别阶段、源文理解阶段(理解互文性符号)和译语表达阶段(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互文性符号)。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过程大致就是如此:首先在互文符号识别阶段,译者利用源语语境知识识别语篇中各个层次的互文性符号;其次在理解阶段追踪特定文化中的有关前文,利用源语语境知识来理解作者利用该互文符号所传达的意图;最后是在表达阶段,基于这些符号的信息和意图地位,并利用目的语之语境知识来选择特定策略,以转换这些互文性符号。此外,本研究从翻译批评角度提出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语境视野模式,这将有助于解释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语境重构过程。
从对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发现,不少学者将互文性的分类与其表现形式混为一谈。与Hatim和Mason的互文性表现形式分类不同,本研究采取Fairclough的互文性术语,将互文性的各种表现形式依其特征明确分为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两大类。但在互文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本研究与Fairclough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即将显性互文性分为引用、典故、俗语和诠释,而将成构互文性分为文类、主题、结构和功能。本研究还从汉英对比角度出发,将汉语里的“明引”归入引用互文性,无论引文出处还是自我引用,只要交代引用来源的,都可纳入引用互文性范畴。同时,将“暗引”归入典故互文性。本研究采用典故而非文学典故这个术语,因为有些典故来源不只是限于文学,还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由于汉语俗语可包括陈词滥调、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故本研究以俗语这个术语来涵盖前面提到的几种互文性表现形式。诠释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在汉语中体现形式多样,如《红楼梦》里就以作者自云、说书人的套话及石头自白或作为隐身作者等出现。依照文体学定义,本研究解释了文类互文性之概念。更重要的是,本研究以多个语料例证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重构来实现源文意图,使译文语境同源文语境在文类、主题、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保持最大一致。
本研究指出,在互文性翻译中,职业译者使用的不同方法实际上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在互文翻译语境重构里,关联准则同作者的意图及读者的期待相关,同译文的语言风格相关,还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讨了十种具体翻译方法(直译、释译、扩译、省译、注译、合译、代替、视角转换、泛化和创译),并指出这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就是关联准则的具体应用。
本研究属于定性分析,其研究语料主要源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其它文学作品,兼及学生翻译实践中常犯错误之个案。通过有关互文性翻译、翻译语境和语境重构的理论研究,以及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为杨氏夫妇合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等的佐证分析,本研究发现,同一个互文符号可以被作者用来传递不同的意图,只有正确理解了源文作者使用这些互文符号的意图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由于同一个互文所指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具有不同含义,所以其翻译须依译文语境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指出,合格的翻译其实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译文与源文的互文性,在目的语中实现语境重构。
本研究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建设性探索:(1)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语境重构的过程;(2)互文翻译语境重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翻译过程;(3)互文语境重构就是译者努力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翻译语境,该语境同源文语境在显性互文性与成构互文性方面尽量一致;(4)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实际上受关联原则影响;(5)将互文性与语境重构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研究,这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尽管本研究还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创新性成果无疑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本研究:(1)有利于翻译研究视角的进一步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更加科学化;(2)有利于互文性理论和语境理论及其对翻译理论影响的深入研究;(3)有利于促进翻译批评尤其是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审视和发展。在实践方面,本研究:(1)将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2)有利于学生和译员了解并掌握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理论,进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3)以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理论个案分析《红楼梦》英译本,有利于《红楼梦》翻译及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总之,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将互文性理论与语境重构理论有机结合进行翻译研究,研究译者动态的翻译过程,而非简单比较静态的译作,研究视角有所创新;(2)构建了互文翻译语境重构框架,理论上有所创新;(3)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来收集语料,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进行佐证分析,研究方法上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