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谓西部,是现代划分法,包括了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等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发源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期,内地王朝已开始以关中为核心农区,对广阔的西部疆域进行拓边、开发,其间历经几起几落。本文从农区衍变的角度出发,引用生态经济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观点,采取综合、演绎、比较、系统分析等方法,力求详述西部地区农区开发的历史,勾画农区兴衰变迁的过程,进而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为本地区在今之“西部大开发”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的启迪和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历史时期的西部农区开发,呈现出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农区与牧区不断迭移消长。西汉、隋唐和清三朝的开发规模最为恢宏,西汉开发的五大基本农区奠定了日后西部农区的基本格式,历代无出其右者。隋唐时代凭借雄厚的国力,使得西部农区建设发扬光大。清初,通过军事手段收复西域,西部农区重焕生机。而穿插在这三次开发高潮之中的,是多次的毁灭和衰败,农牧更迭,使得西部农区的建设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在西南地区,只有巴蜀地区成为农业生产区,其他省份基本上在农业方面无甚建树。2.西部农区的开发起初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随之产生经济上的意义。西部位于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斗争、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竞争的中心,各朝代均对西部的稳定予以高度重视,由是产生农区的开发和建设。军屯和移民是最基本的开发形式。军队通过战争占领西部之地后,为巩固成果,防范外敌再犯,遂屯田以养兵,加强边防,减轻转输压力。移民队伍掌握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将其吸引至西部垦荒,是提高开发地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直接有效的方式。3.农区开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反比。西部生态环境原本脆弱,经历了几千年的大规模垦殖,虽然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但是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恶果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西部在未来的发展潜力。4.西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建设,应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保持对西部决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杜绝短期行为,科学的平衡农、林、牧三者的比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