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昙无谶的《悲华经》翻译于十六国时期,其语言通俗易懂,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史研究价值。本文对《悲华经》的词汇系统进行穷尽式的统计,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新词新义以及双音节词的构词特点。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缘起,说明了与本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中古佛经词汇研究的情况:中古佛经的词语研究层面广,历时演变、共时、常用词以及理论性的研究都得到了加强;研究方法也丰富多彩,词汇比较、版本译文、同经异译、疑伪经、梵汉对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第二部分介绍了昙无谶和《悲华经》。昙无谶为北凉著名的译经大师,其译经《悲华经》译出年代为公元421—433年。该经共十卷,六品,约十万五千余字,故事性强,语言浅近生动,口语化程度高,是研究中古佛经词汇的一部珍贵语料。第三部分介绍了其词汇系统的概貌,并将该书中的词划分为佛教词语和一般词语进行简介。《悲华经》共4070个词,其中单音节词2190多个,双音节词1760多个,多音节词120多个。双音节词很丰富。全经包含佛教原有词语418个,继承秦汉而来的词语3818个,新出现的词语252个。通过统计,发现梵汉两种语言在书写形式上面有着巨大差别,同时在梵汉语言接触中对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了其新词新义。一共分析了93个《汉语大词典》失收的新词、73个晚收的新词、21个失收的新义和63个晚收的新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新义的衍生途径,有实词虚化、同音假借、词义引申、构词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发生变化等。第五部分对其双音节词的构词分六部分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并列式双音节词和附加式双音节词。可以看出,双音节词中名词数量最多,动词、形容词次之,虚词数量较少。从构成方式方面分析,并列式、偏正式双音节词发展比较迅速,其它各式双音节词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总之,在全面性的统计《悲华经》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新词新义、新义的衍生途径和双音节词的构词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研究中古汉译佛经,能够弥补中土文献的不足,为中古汉语研究提供丰厚的语言材料,也能够为《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大量的“新词”和“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