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澄湖西北部(席墟浦河口)的湖底残留有一宽而深的河谷,推测为太湖流域早期入海通道(古松江)的一部分,其中的充填沉积完整地记录了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海陆相互作用的历史。2006年我们通过钻探获得了一根长达14m的样芯(SC1孔,经纬度为31°14′42.9″N,120°49′12.1″E)。基于岩性观察、AMS14C测年、粒度分析、磁性参数测量、有孔虫详细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先前开展的孢粉分析等,并综合对比区域其它钻孔,本文获得了以下初步结论:(1)研究证实了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发生的两次海侵事件。其中前一次发生在晚更新世中后期(相当于滆湖海侵),后一次发生在全新世中期(相当于镇江海侵),与前人基于微古研究获得的结论基本一致。有孔虫组合特征及相应的沉积厚度均表明,滆湖海侵较镇江海侵规模要大;前者属区域性的海侵,后者仅出现在一些河谷和地势低洼的湖沼沉积区。综合研究区其它钻孔的资料,认为滆湖海侵和镇江海侵分别对应于末次冰期大间冰期(MIS-3)后期和全新世(MIS-1)高温期,从而说明该地区晚第四纪海侵是在全球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区域海平面变化的结果。(2)研究还揭示了在全新世镇江海侵之后一系列的海水倒灌事件,在中、晚全新世沉积记录中多达十余次。从而证明除较大规模的海侵外,该地区还存在次一级海面波动(海侵过程)。(3)晚第四纪以来澄湖地区沉积环境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晚更新世中期(MIS-3,相当于SC1孔深度12.9~8.9m):发育海侵期古河谷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晚更新世后期(MIS-2,8.9~6.7m):发育海退期河流、湖沼相沉积;全新世早期(6.7~5.25m)为河口湾相,部分滨海相沉积;全新世中期(5.25~4.65m)为滨浅海相沉积;全新世中后期—晚期(4.65~0m):发育河流—河口湾、滨海平原淡水湖沼相沉积。(4)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席墟浦河口西侧为地势低洼的泥沼洼地,聚落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口古河道东侧的湖滩和湖底。全新世海面变化或海岸线变迁控制了本区文化遗址的扩散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