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ysin-15通过结合整合素αvβ3抗转移性乳腺癌和骨破坏疾病的作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己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估计有226.14万新发病例,死亡率为6.9%。在我国国内,乳腺癌同样是女性诊断数量最多的恶性肿瘤,我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数约41.64万,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炎症性骨破坏疾病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物或炎症性因子引起的骨质丢失的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牙周炎等。全球约有2亿人深受骨质过量流失导致的疾病困扰。因此,研究治疗乳腺癌和骨破坏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Tablysin-15是从牛虻的唾液腺中发现的一种含RGD的去整合素,能以高亲和力结合整合素αvβ3。本文旨在运用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Tablysin-15对整合素αvβ3高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MDA-MB-231和破骨细胞的体内外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便为将Tablysin-15应用于乳腺癌和骨破坏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以MDA-MB-435s、MDA-MB-231和MCF-7为模型,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抗体竞争性结合实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Tablysin-15是否与整合素αvβ3发生结合;通过MTT、CTL发光法检测Tablysin-15对它们影响;通过DAPI染色、DNA Ladder、Western Blot实验和PI染色检测Tablysin-15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ablysin-15对周期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qRT-PCR、明胶酶谱实验检测Tablysin-15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体内肿瘤移植瘤小鼠模型检测Tablysin-15的体内抗乳腺癌活性。2.以RANKL诱导形成破骨细胞为模型,通过TRAP染色、F-actin染色、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Tablysin-15对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qRT-PCR、抗体竞争性结合实验检测Tablysin-15对破骨细胞生成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构建LPS诱导小鼠骨破坏模型检测Tablysin-15对骨破坏模型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1.Tablysin-15能通过结合到整合素αvβ3抑制整合素αvβ3高表达的MDA-MB-43 5s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归因于Tablysin-15使细胞阻滞在G0/Gi期细胞周期,而非细胞凋亡或坏死。Tablysin-15还在显著抑制MMP-2/9、VEGF和COX-2 mRNA表达的同时上调TIMP-1/2的mRNA表达。此外,在增加CDK抑制剂p21wafl/C1表达的同时,Tablysin-15抑制了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的CDK2、CDK6、Cyclin D1、Cyclin E蛋白的表达,和FAK及其下游通路的Akt、GSK-3β、ERK的磷酸化,以及NF-κB p65的核转位。最后,Tablysin-15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乳腺癌作用。2.Tablysin-15浓度依赖地抑制了 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F-actin环的形成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Tablysin-15还通过结合整合素αvβ3抑制RANKL诱导的FAK相关信号通路以及MAPK、NF-κB和Akt-NFATc1通路的激活。此外,Tablysin-15在抑制了负责细胞骨架重组和细胞融合的Cofilin和DC-STAMP的表达的同时降低了 MMP-9、TRAP、CTSK和c-Src等与破骨细胞形成有关基因的表达,然而Tablysin-15增加了 Cofilin的磷酸化。最后,在小鼠骨破坏模型中,Tablysin-15显著抑制了 LPS诱导的骨质丢失。本文结论Tablysin-15在体外能抑制转移性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在体内,Tablysin-15能抑制肿瘤瘤体的生长;Tablysin-15在体外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能力。在体内,Tablysin-15能缓解急性炎症性骨破坏。因而,Tablysin-15将是治疗乳腺癌和骨破坏疾病的优良候选药物分子。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雷珠单抗小分子水凝胶缓释体系,探讨雷珠单抗小分子水凝胶通过结膜下给药方式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及其与雷珠单抗注射液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将40只健康清洁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8只(A组)。另外32只SD大鼠均以右眼为实验眼,碱烧伤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组)、结膜下注射空白小分子水凝胶组(C
目的: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持续探索优化适合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方法:1.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南方医院健康管理科进行健康体检并完成生活方式问卷评估的共4372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健康体检及生活方式问卷问诊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受检者患慢性病的风险,给予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定期随访不
研究背景Bardet-Biedl 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纤毛病,影响多器官系统,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致残率和病死率高。BBS罕见,且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早期及产前诊断困难。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为BBS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对BBS宫内表型的认识有限,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产前基因诊断罕见。因此,探索BBS的宫内表型、致病基因及变
研究目的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作为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具有尺寸可控、易于合成、易表面修饰、理化性质稳定、安全无毒的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应用于生物医学科学领域,为医学成像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肾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肾脏疾病中组织重塑的共同途径。目前,活组织检查是唯一可用于诊断和分期肾纤维化的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开展一种无创快捷并且允许纵向分段监测肾纤维化进
研究背景:随着骨免疫学说的发展,免疫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积极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摒弃以往追求“惰性”生物材料的理念,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发一种具骨免疫调节性能的生物材料,即通过改变免疫细胞行为而营造利于骨再生的免疫微环境,最终达到生物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的目的。巨噬细胞作为生物材料介导机体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其促炎M1分型与抑炎M2分型的转换调控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破骨稳态平衡。生物材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化疗抵抗和转移是CRC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可以驱动肿瘤干细胞特性,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细胞自噬作为一种细胞内降解细胞质蛋白和细胞器的重要机制,可以调节多种参与肿瘤发生、增殖和侵
研究背景: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肺癌血清标志物及当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于早期诊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开发针对于肺癌诊断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仍然十分必要。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检测肺癌患者血液ctDNA中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位点的富集技术,该技术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野生片段的靶向切割及PCR的扩增富集,使突变
背景和目的:侧腹壁疝是指在肋缘,髂嵴,半月线,以及竖脊肌围成的这个区域内发生的腹壁缺损。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获得性)。原发性侧腹壁疝主要是指腰疝,包括上腰疝,下腰疝,以及散发性腰疝;继发性疝包括切口疝,还有创伤以及病毒感染等所导致的疝或者腹壁膨出。以欧洲疝协会(EHS)分型,侧腹壁疝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L1肋缘下区域,L2侧腹区域,L3髂腰部区域,还有L4后腰部区域四种类型。侧腹壁疝治疗过去采用
目的:17β-雌二醇(17β-E2)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EC)的衰老进展。然而,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 SIRT3在17β-E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自噬,及在17β-E2介导的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HUVEC衰老中的作用。方法: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0、0.1、0.3、0.4μmol/L 17β-E2处理。收集细胞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