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青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与东北边缘,受高海拔高寒地貌气候特征的影响,境内蒙藏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方式(清代)。而这种生产方式并不能提供蒙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全部所需,内地农产品成为其所需的另一部分。游牧生产方式与民族核心文化——藏传佛教的双重规约,使得蒙藏群众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轻视商业,很难在商品流通中担纲。居于甘青农业区的回族,受伊斯兰教鼓励经商、传统经商习俗、现实生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事“亦农亦商”生计方式,使其担当藏区的商品流通角色。在清至民国三百余年里,回商已发展成为甘青藏区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商业力量。明清时期,回商就参与了官营茶马贸易,同时也一直伴有民间私贩活动。至清末民国时期回商的商业活动已遍布甘青藏区。其从业人数由少到多,逐渐控制了甘青藏区农牧产品交换的重要行业,如茶业、牲畜贩卖业、皮毛业、屠宰业以及藏区商品运输业。虽然回商中大多数为兼营商业的小商小贩,不过内部已出现了分化,一些具有很大影响的大商人和商业集团产生。作为甘青地区商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回商同山陕汉族商人一起,对甘青地区,尤其是甘青藏区市场的产生、兴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青藏区市场是蒙藏土人民与回汉商人进行农牧产品交换和建立族际关系的场所。甘青藏区原有官设市场得到发展,新的市场不断产生,至清末民国时期,诸多市场构成了初步的市场体系。这个三级空间结构的市场体系是以河州、西宁为中心市场,临潭旧城、拉卜楞、岷县、湟源、玉树结古、海西都兰寺为中间市场,循环城关、贵德、塔尔寺、黑错寺、韩家集等为基层市场,以寺庙庙会(在边远牧区甚至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易方式)、花儿会、小商业点为补充的,数量众多,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农多牧少”特点的商品交易体系。正是通过相互连结的不同层级的市场将甘青地区连结起来并整合为一个区域,即一个经济、文化互动圈。回商在创建和运行这一经济、文化圈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回商穿梭于各族之间,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回商与蒙藏土民族的族际互动有物质层面的互动,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彼此的合作,也有一定程度地冲突。清代民国时期回商分散的、自发的、长期的商业活动,提高民族整体的经济实力,推动伊斯兰教在藏区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回族的文化已成为甘青地区“三足鼎立”文化中的一种,即汉族儒家文化、蒙藏土民族藏传佛教文化之外的第三种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回商的经济过程,即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各族在经济交往的过程联结成一种较为稳定、友好、良性族际关系。而经济交往与良性族际关系也为当代青藏高原经济开发和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当代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