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1965.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演讲家。1953年“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获得无疑肯定了丘吉尔的作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价值。但因其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为话题,从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随着近年关于丘吉尔电影和纪录片的流行,丘吉尔的作品和关于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风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1965.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演讲家。1953年“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获得无疑肯定了丘吉尔的作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价值。但因其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为话题,从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随着近年关于丘吉尔电影和纪录片的流行,丘吉尔的作品和关于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风云紧急》是丘吉尔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一卷,记录和阐释了一战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论文以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文学价值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风云紧急》文本中的文学价值。伊格尔顿认为,在一个文本中,文本的文学价值是由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环境”、“文本的自我创作”和“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换价值”,三个因素来确定的。本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切入,结合文本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考察《风云紧急》中丘吉尔建构文本文学价值的“意识形态环境”、《风云紧急》的“自我创作”和文本与读者之间“交换价值”的实现,从而进一步阐释文学文本和意识形态,文学文本和历史的关系。论文第一部分探讨《风云紧急》的意识形态环境对文本的文学价值的建构;重点考察了一战后欧洲渴望和平的社会一般意识形态和丘吉尔插入文本的作者意识形态,并强调了丘吉尔受社会一般意识形态影响,对他同时代政客的抨击后所要揭露的文本主题。第二部分解析了文本《风云紧急》的自我创作因素,阐释了《风云紧急》中历史与文本,意识形态与文本的具体关系。伊格尔顿认为文本的对象和主导力都是意识形态而不是历史,这也就形成了历史在文本中的双重缺席。因此论文提出丘吉尔真正建构文本价值的力量来源于他对一战后绥靖政策、希特勒当政、德国重整军备这些事件背后的意识形态书写,这也使得文本塑造出了鲍德温、张伯伦当局政府与丘吉尔,希特勒与丘吉尔之间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文本的意识形态书写。第三部分考察《风云紧急》如何通过实现与读者之间的“交换价值”建构其文本的文学价值。读者作为接受者,只能阅读到文本意识形态“允许”我们所阅读的,但同时,文本的“虚构性”又让读者辨认出文本中丘吉尔对他人的扭曲,从而引起读者参与文本,形成自己的批评观去评判文本的价值;这一过程实现了文本的美学价值。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丘吉尔在《风云紧急》中,主要通过对一战后意识形态环境的书写建构了文本的文学价值。意识形态书写联系着文本在实现与读者交换价值时美学价值的建构,使得文本的文学价值得以较全面的诠释。
其他文献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可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不及成人文学引起重视;翻译文学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责,与本土文学相比,却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双重边缘性预示着翻译儿童文学的边缘地位。本论文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数据表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当下英译中国儿童文学中受到最广泛阅读和关注的作品,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青铜和葵花充满苦难却美好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是写作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以整体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程式语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因为程式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说话或写作的思考时间,实现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地道性,不少研究也表明笔语程式语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大角逐”(The Great Game)的加剧,属于清朝国土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三国交锋的地方。尽管清政府在此增设苏满卡伦并屡次进行外事沟通,但1895年,在清政府拒绝参与的情况下,英、俄将帕米尔私自瓜分。此事不仅是晚清日薄西山的明证,更为此后中亚地区的国土争端埋下隐患。在英、俄觊觎帕米尔高原期间,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的代表人物荣赫鹏(Francis Yo
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方向会话分析的发展,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在持续关注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主要侧重于研究不同形式会话中所运用的话轮转换策略,或者分析这些话轮转换策略背后所反映的权势关系,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探索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未来小说《使女的故事》中更具现实性和流行性的文学会话,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更多的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