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国家建构下的农民身份选择逻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转非”是一个诞生于国家制度,却影响着社会行为的关键词。它曾经在政策表达和社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行证,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资格证。从它的形成、变迁直至消逝,都在国家建构和制度变迁之中,体现着农民对于身份认同的追求,对于资源配置和权利平等的渴望。“农转非”在国家对于社会身份系统的建构中形成,是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建国初期出于国家整合和社会秩序重建的需要,国家采取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出现“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等制度安排又将有差别的资源配置于不同的户籍性质,使户籍成为了城乡身份界定的符号,从而形成了户籍身份制。“逆城市化”思路的影响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严控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也就严格控管“农转非”的指标。身份差异从户籍性质上体现出来,标志着“户口”成为身份的符号,一旦符号出现也就将导致社会分化。然而社会分化既是身份差异的表现,又是身份差异的原因。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化也加大了城乡身份差异和二者之间的隔阂,从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形成。城乡身份差异主要通过资源配置的不同来体现,这种差异就从衣食住行逐步扩大到了就业、教育,甚至声望和社会地位。对于农民的权利不公也从政治经济方面逐步延展到了社会文化方面,导致了农民身份认同危机,城乡户籍壁垒和社会文化转型,这些都是农民实现“农转非”的内在动力。国家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严格控制与农民实现“农转非”的愿望形成了一对矛盾。农民仅能通过包括招工、上学、结婚、征兵等的几种方式实现“农转非”,于是争取这些机会就成为了实现“农转非”的独木桥。农民在面对机会的时候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和努力。这都是农民对于“农转非”积累的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国家经济体制转变和市场发挥调节的作用,削弱了户口的控制能力,开始淡化农民的“农转非”意识。国家计划分配模式被打破而减少了行政干预,使得农民流动趋向个人理性选择。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致使城乡之间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在诸多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因此城乡一体化必然将是未来城乡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方向,这是由身份走向契约的社会进步之路。
其他文献
阀门流量特性曲线是流经阀门的蒸汽流量与阀门开度的对应关系,其与阀门实际特性是否吻合将直接影响调节系统的品质和机组运行的经济性。通过对某600MW超临界机组B修后汽轮机
本试验旨在通过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构树叶,研究其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为其在养禽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
监所检察是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刑事诉讼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查办监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打击在押人员犯
为研究电气在瓦斯事故致因中作用,统计了近12年煤矿瓦斯事故,建立了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库,案例分析瓦斯爆炸事故明火产生直接原因。发现瓦斯单起事故死亡人数上升与电气类诱因
被执行人与案外人对房屋共同共有,房屋拆迁获得的补偿款主要用于购买安置房,基层法院遇到了对房屋拆迁补偿款执行的难题。本文从实践出发,试对拆迁补偿款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
在对社会医疗保险欺诈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成本-收益视角下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倾向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所需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医疗保险
近年来,小清新亚文化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迅猛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亚文化风格。网络虚拟社区中小清新亚文化的兴起,是在社会分化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的社会重聚的一种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克里斯蒂娃、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等都提出了相关的主张,形成了不同流派。其理论理据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并对翻译研究
2004年8月26日,BOC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从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变成了一个具有股份公司性质的国际化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将全面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M642视频车辆检测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线圈匹配的算法,算法原理是估计车辆的速度和结合背景差统计量来检测通过监测区域的车辆,把算法移植到DM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