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烯挥发物介导棉花响应绿盲蝽胁迫的防御反应分子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棉花被绿盲蝽等害虫为害后,会释放特异性的萜类挥发物,这些挥发物在趋避毒杀害虫的直接防御反应中以及在吸引天敌的间接防御反应中挥发着重要功能。但是,绿盲蝽取食后诱导防御中挥发物的合成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分析了绿盲蝽成虫取食棉花诱导的挥发物谱和转录组变化,并结合基因组分析,对在诱导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萜烯合成酶(TPS)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功能分析。结果如下:采用顶空采集法收集绿盲蝽取食棉花12 h、24 h和36 h后诱导挥发物,并利用GC-MS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棉花绿盲蝽为害后的挥发物谱与对照植物明显不同。健康的对照植株存在微量的本底释放物质,包括a-蒎烯,β-石竹烯和a-石竹烯。这些组成型萜烯挥发物储存于棉花叶片腺体中,昆虫为害后立即增强释放。其它物质只有被绿盲蝽取食后才诱导释放。绿盲蝽取食棉花12 h后诱导释放挥发物为15种,取食24 h为18种,取食36 h为26种物质,其中相对含量最多的为(E)-β-罗勒烯。诱导挥发物主要包括萜烯化合物、绿叶挥发物以及吲哚和Me SA等莽草酸途径代谢物。组成型萜类和绿叶气味包括(Z)-3-乙酸叶醇酯、(Z)-2-己烯基丁酸酯、(Z)-3-己烯醇2-甲基丁酸酯、(Z)-1-乙氧基-4-甲基-2-戊烯在绿盲蝽取食12 h就大量释放,随取食的持续进行,略有下降。另外一些物质包括吲哚、苯甲酸甲酯、氨茴酸甲酯和Me SA以及一些非环化萜类(E)-β-罗勒烯、芳樟醇、DMNT和α-法尼烯,则在为害后逐渐增多,其释放具有延迟性,说明其在取食后重新合成。另外,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绿盲蝽和棉铃虫诱导的棉花挥发物的差异。棉铃虫和绿盲蝽两种昆虫同时取食所诱导的挥发物中,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与棉铃虫或绿盲蝽单独取食所诱导的含量差异显著,包括(E)-2-己烯醇、乙酸己酯、(Z)-2-乙酸叶醇酯、1-癸炔、(E)-2-己烯-1-丙酸甲酯、(Z)-3-己烯醇2-甲基丁酸酯、(Z)-1-乙氧基-4-甲基-2-戊烯、(E)-2-惕各酸叶醇酯和Me JA。棉铃虫诱导较多组分为(Z)-3-乙酸叶醇酯、(E)-β-罗勒烯和吲哚。绿盲蝽诱导最多组分为(E)-β-罗勒烯、DMNT和芳樟醇。有趣的是,Me SA被绿盲蝽特异诱导,即棉铃虫单独取食不诱导,说明水杨酸途径在棉花对绿盲蝽的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阐明虫害诱导防御中挥发物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并筛选鉴定代谢网络中关键基因,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绿盲蝽取食12 h、24 h和36 h不同时间点进行了表达谱分析。绿盲蝽取食12 h导致棉花嫩叶中57,345个基因的m RNA水平发生了变化,24 h为57,015个基因,36h为64,324个基因。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表达倍数差异大于4倍的基因(即log2|Ratio|>2),同时Probability>0.5的定义为差异表达基因。在绿盲蝽取食诱导12 h时,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626个(占6%),其中上调908个,下调2,718个;24h时,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083个(占3%),其中上调1,517个,下调507个;36 h时,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3,780个(占36%),其中上调23,616个,下调164个。其中121个基因在3个时间点差异表达。GO功能分类结果表明这些差异基因涉及43个类别。细胞成分中,以细胞和细胞组分为主。在分子功能中,则以结合和催化活性两项为主。而在生物过程中,以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为主。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防御反应中至关重要。绿盲蝽取食也调控了与包括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在内的植物激素合成及信号途径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表明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是参与绿盲蝽诱导的棉花防御反应的主要植物激素,大多数相关基因是被诱导表达。绿盲蝽的取食还诱导了224个防御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在植物防御病原菌及昆虫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萜烯类、苯丙烷类和类黄酮3类代谢途径中的许多基因都被绿盲蝽取食诱导,尤其是萜类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它们调控着诱导挥发物的释放。甲羟戊酸途径和非甲羟戊酸途径的限速酶分别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和1-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绿盲蝽的取食诱导了2个HMGR基因和9个DXS基因上调表达。有31个TPS基因被绿盲蝽取食调控,其中5个杜松萜烯合成酶在绿盲蝽取食后上调表达,它是棉花重要的抗病虫物质——棉酚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总之,绿盲蝽取食激活了棉花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调控机制,引起棉花由初级代谢调控的生长发育转移为次级代谢调控的防御反应,是整体上的一个重建过程。萜类化合物是绿盲蝽诱导挥发物的主要组分,它们由TPS基因催化生成。综合分析挥发物谱,RNA-seq和陆地棉基因组,我们在陆地棉基因组1中鉴定了46个全长基因(命名为Cot1TPS1-46),陆地棉基因组2中有48个全长基因(命名为Cot2TPS1-48)。棉花TPS基因结构分为两类,class I和class III。与拟南芥和桉树等其它植物一样,棉花中的大多数TPS基因都属于class III类,这类基因由为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组成,且6个内含子的相位非常保守,分别为0、1、2、2、0、0。陆地棉基因组1中class III中32个基因,陆地棉基因组2中class III中25个基因符合这种内含子-外显子结构模式。而棉花class I中的基因为10-15个内含子,变化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花TPS基因家族分为6个亚家族。与其它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一样,棉花中,柯巴基焦磷酸合酶和内根-贝壳杉烯合成酶及其它二萜合成酶分别聚类为TPS c、TPS e和TPS f亚家族(class I),倍半萜合成酶、环化单萜合成酶以及非环化的单萜合成酶芳樟醇合成酶分别聚类为TPS a、TPS b和TPS g(class III)。其中,TPSa亚家族基因最多。设计33对引物克隆TPS家族基因,但是比较困难,只有成功克隆到17个TPS。其中1个为已鉴定的Gh TPS2的同源基因,有2个序列中缺失碱基为假基因,另外2个属于TPS c亚家族,酶活产物为不挥发性的初级代谢产物。因此,选取剩余的12个TPS基因原核表达并以NPP、GPP、FPP和GGPP为底物进行酶活鉴定。其中8个TPS蛋白有酶活性,除了Gh TPS9的酶活产物大香叶烯D和大香叶烯D-4-醇,其它基因的酶活产物都是绿盲蝽诱导挥发物的组分。绿盲蝽的取食诱导了这些个功能基因的上调,与绿盲蝽取食后挥发物谱变化结果一致,说明棉花诱导挥发物的释放是由TPS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的。
其他文献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多种尺度的水分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水-热-溶质耦合运移以及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布及被消耗强度、深度均有所差异,这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决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并导致该区生态极其脆弱、黄河成为时刻威胁下游两岸的世界著名“悬河”。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泥沙灾害与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细沟间侵蚀过程是黄土高原坡面上面积最广的重要侵蚀过程和严重侵蚀产沙的重要根源之一。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是细沟间侵蚀过程具有的重要、典型特征并承载着侵蚀过程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科学问题。细沟间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参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作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表明口服酵母呈递的重组MSTN蛋白疫苗可以增强兔和小鼠的肌肉生长。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验用白鼠为研究对象,口服含有CMV-MSTN基因表达盒的重组酿酒酵母DNA疫苗,研究该疫苗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此外,基于本研究团队之前酵母可呈递外源性sh RNA至小鼠肠道DC的研究成果,结合白细胞介素21(IL-21)对DC细胞功能的
学位
多种外营力叠加与交替作用下的复合土壤侵蚀研究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论文针对目前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复合土壤侵蚀交替和叠加作用对坡面侵蚀贡献研究的不足,采用野外定位观测、REE示踪与立体摄影测量技术、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汇流试验、风洞试验、以及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土壤物理力学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黑土区多种外营力复合作用下长缓坡坡面土壤侵蚀季节性变化及其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阐
在真核细胞内,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具有剪切脂质双层膜的功能,参与多泡体的形成、胞质分裂、质膜修复、核膜重构及囊膜病毒的入侵和出芽释放等多种生理代谢过程。已知,ESCRT复合体由ESCRT-0-III和Vps4等五个复合物以及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ESCRT-0-II主要负责转运物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的,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及各年龄阶段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对全球养猪业危害极大的猪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由于
赤霉烯酮(ZEA)作为一种主要的霉菌毒素,在动物饲料中广泛存在。有研究表明,ZEA具有肝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等。迄今为止,有关ZEA损害哺乳动物尤其是猪繁育的文献主要集中在ZEA具有的类雌激素活性影响猪繁殖性能的方面。但是,ZEA暴露损害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发育和原始卵泡形成的分子机制至今未见报道。为深入阐明ZEA暴露危害母猪繁殖的发生途径及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猪颗粒细胞和小鼠卵巢体外培养体系为基础
蝉总科昆虫能够发出响亮鸣声是该类昆虫最显著的特征。该总科昆虫的主要发音器官为鼓膜发音器,鼓膜发音器的发音机制已获得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蝉总科中少数种类不仅具有鼓膜发音器,还具有摩擦器官,即具有2套发音系统。然而,关于这一特殊类群的生态学、行为学(例如声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在中国,同时具有鼓膜发音器和摩擦器官的蝉总科昆虫仅1属、1种,即杨氏枯蝉Subpsaltria yangi Chen,为
本文是关于东洋区和古北区瓢蜡蝉科Issidae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分类、系统发育和生态特征研究三部分。分类部分观察了瓢蜡蝉科3族、90属、242种标本(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瓢蜡蝉科32属、92种,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瓢蜡蝉科67属、151种),对东洋区和古北区瓢蜡蝉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瓢蜡蝉科7新属、16新种、2个新组合。文中提供了以上新单元的外形图及雌雄性生殖器图,并对瓢蜡蝉的部分种类进行了修
近30年,连续体拓扑优化理论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机械、复合材料等工程设计领域。和尺寸/形状优化相比,拓扑优化的优点是对初始设计依赖性低,能够得到新颖设计;缺点是设计变量数目庞大、目标函数的敏度求解复杂、且解的收敛性弱。尤其,复合材料/工程结构中往往多种材料共存,材料间的物理性能差异也显著。此类复合材料/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对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材料相数的增加,拓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