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因其商业价值和生态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工作者的青睐。本文以双齿围沙蚕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早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两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早期发育双齿围沙蚕亲体为2010年半人工育苗的苗种,人工培育至异沙蚕体后进行集中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经过消毒后,孵化至囊胚期,收集入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经3d孵化至3刚节幼体再次收集,放入土池进行幼虫培育。卵子受精后,定期(早期每隔1h,囊胚期后每隔3h)取受精卵,置于OLYMPUS-CX31显微镜下进行活体观察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在双齿围沙蚕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与已有结论不符的特殊现象,例如:油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胚胎的高温孵化,而且,在孵化期,一种寄生纤毛虫导致沙蚕胚胎及出膜3刚节疣足幼体的大量死亡,其病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2.遗传多样性研究采集了山东沿海四个地理群体的双齿围沙蚕样品,分析了其线粒体DNA片段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长为684bp的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度,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树无显著的拓扑结构,但单倍型在各个群体中的频率分布表明主要共享单倍型与采样地点具有相关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具有显著的遗传结构,中性检验以及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表明双齿围沙蚕群体经历了扩张,河口群体和红岛群体可能发生了近期的遗传瓶颈或选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