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胰胆管水成像(MRCP)联合高分辨率弥散加权成像(HR-DWI)对非结石性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定性诊断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行上腹部MR检查的资料完整的43例非结石性肝外胆道梗阻病例,其中恶性肝外胆道梗阻病例25例,包括胆总管癌18例,壶腹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良性肝外胆道梗阻18例,包括胆管炎1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3例;男∶女=19∶24;年龄61.53±12.54岁。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MRCP及胆管梗阻端多层轴位STD-DWI序列(矩阵128×128、FOV=44×44cm2,层厚6.0mm,层间隔1.5mm,NEX=4.00,S组)和轴位薄层HR-DWI序列(矩阵196×96、FOV=31×15.5cm2,层厚5.0mm,层间隔0.5mm,NEX=8.00,H组),b值均为600 s/mm2。两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在双盲情况下进行图像分析。主观分析包括:①根据胆管梗阻的MRCP影像学特征,参照Baron等诊断标准评判其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②两名观察者分别对STD-DWI序列(S组)、HR-DWI序列(H组)图像质量及病变的显示情况进行4级评分,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评价两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对S、H两组评分使用卡方检验组间评分统计学差异;③两名观察者共同对单独MRCP序列(A组)、MRCP联合T2WI(B组)、MRCP联合STD-DWI(C组)、MRCP联合HR-DWI(D组)对病变良恶性进行3级评分判定,对四组评分分别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使用ROC曲线分析四组扫描方案对引起梗阻的恶性病变诊断的AUC值、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客观评价包括:①计算两组DWI序列的图像分辨率;②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S、H两组梗阻部位病灶(a)、邻近胆管壁(b)的ADC值,应用ICC检验两名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对S、H两组所测a、b两处的ADC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H组a、b两处所测得的ADC值对鉴别胆道梗阻端病变的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结果:①MRCP示良性梗阻征象13例,其诊断良性符合率(7/13,53.85%); MRCP示恶性梗阻征象30例,其诊断恶性符合率(19/30,63.33%)。②两名观察者对STD-DWI的病灶显示评分分别为(3.20±0.56 vs.3.23±0.61),κ值0.867;两名观察者对HR-DWI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1±0.39 vs.3.79±0.41),κ值0.927;S、H两组评分卡方检验(X2=15.878,p=0.000)。③两名观察者共同对A、B、C、D四组扫描方案对肝外胆道梗阻端病灶定性进行3级评分,评分结果分别为:2.49±0.51、2.47±0.67、2.47±0.67、2.42±0.82,四组评分卡方检验结果分别为P值<0.05。④两名观察者共同对A、B、C、D四组扫描方案对肝外胆道梗阻端病灶定性进行3级评分,AUC值分别为:0.681、0.811、0.854、0.944,准确率分别为:67.44%、79.07%、83.72%、97.62%,敏感度分别为:64.00%、80.00%、84.00%、100%,特异度分别为:72.00%、77.80%、83.30%、88.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19%、83.33%、87.50%、92.5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9.09%、73.68%、78.95%、100%;④S、H组的空间分辨率分别约为3.4,1.6(cm/pixel);⑤S组a、b部位两位观察者测量的ADC值(×10-3mm2/s)为:1.81±0.51,2.02±0.46vs.1.87±0.61,2.04±0.47,H组a、b部位两位观察者测量的ADC值(×10-3mm2/s)为:1.78±1.28,1.79±1.15vs.1.78±1.33,1.78±1.19,两名观察者所测的数据ICC值分别为0.996、0.998、0.970、0.943。S组良恶性梗阻部位a、b两处的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0,-1.404;P值分别为0.184,0.160),H组良恶性梗阻部位a、b两处的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2.413;P值分别为0.020,0.016)。H组a、b部位ADC值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的AUC值为(0.710∶0.718)。 结论:HR-DWI较STD-DWI图像分辨率高,对肝外胆管梗阻端病变显示更为清楚;MRCP联合HR-DWI序列大大提高对肝外胆管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HR-DWI序列的ADC值对梗阻端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