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的《蝴蝶君》自1988年搬上百老汇舞台后,就获得了托尼最佳戏剧奖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剧作家本人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戏剧家。该剧自上演,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批评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蝴蝶君》涵盖的帝国主义,东方主义,种族,后殖民主义,跨文化,性别,性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虽然对《蝴蝶君》的研究方向各有差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评论家对黄哲伦在东西方关系方面的解构主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另一类人则认为黄在批判西方人思维中的东方主义时对其解构不彻底,甚至从某些方面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对于东方的刻板认识。尽管对于该剧的评论各有侧重,但很少有学者或评论家通过分析该剧主人公的心理发展来揭示《蝴蝶君》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除了剧中包含的文化和种族冲突,黄哲伦还给读者呈现了一步由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多种因素造成个人悲剧。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剧中男主人公勒内伽利玛的悲剧命运,我们才能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剧中故事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深化自我认知,以及对构成自我认知的他者的理解。本文则侧重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运用其主体理论来深入剖析伽利玛的悲剧命运原因,从而证明主体追寻自我的不可实现性。
本文总共分为六部分。
在简介部分首先对剧作家黄哲伦及其剧作《蝴蝶君》做简要介绍,并且介绍《蝴蝶君》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总体介绍本文应用的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的含义:镜像阶段,自我和他者,欲望和主体三界说,和文中涉及的东方主义概念。
第二章详细分析主人公伽利玛的自我构建过程,伽利玛的自我在他者的影响下异化分裂,最终的伽利玛的主体只是在对他人的认同基础上建立起的异化主体。其自我具有虚幻性。
第三章分析他者与自我认同的关系。通过对东方主义,蝴蝶夫人的刻板形象,宋丽玲等他者的剖析得出他者在伽利玛寻求自我认同过程的作用。
第四章运用拉康的实在界的不可能性分析伽利玛悲剧命运的原因说明伽利玛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本文的最后部分为总结,重申该论文的论点:所谓的自我只是建立在对他者认同的基础上,本质是对他者的异化认同。在文章结尾部分展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