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意曲解是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各类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和误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刻意曲解是交际一方在完全清楚地理解对方话语的前提下,出于自己特定的交际目的,及自己欲达到的某种语言效果,故意歪曲对方话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喜剧小品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幽默、讽刺等手段加以演绎,带给人们欢乐和思考。在此过程中,小品会采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等手段,而刻意曲解就是中国喜尉小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本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喜尉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现象做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方法,关联理论将交流看作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可以解释交流的本质,还可以解释听话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在关联理论的结构下,在借鉴了国内外前人对此现象的研究成果后,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喜剧小品中的刻意曲解是如何实现的,2)刻意曲解现象发生的原因。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历届春晚小品。春晚小品收视率高,影响广泛,更为大家所熟悉。本文搜集了历届春晚小品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分析了其中包含刻意曲解的对话。
研究表明: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效果,交际者会利用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和修辞等手段对话语进行刻意曲解。其中,语音和词汇手段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占得比重较大。
同时,本文研究发现,刻意曲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话人方面、听话人方面以及汉语本身特点带来的刻意曲解。说话人语言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听话人的特殊交际意图以及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都可以导致刻意曲解的发生。说话人语言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歧义、指示语和语言行为的不确定、话语中必要信息的不足;听话人的特殊意图表现为表达讽刺、不满或幽默等情绪;而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包括它含有大量的同音词、形近词、音近词、多义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