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图者的观念与历史感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f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的制作需要观者的参与才能最终完成。观者的阐释是对图像意义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一方面,制图者的创作经验和观者的阐释视野得到超越和提升;另一方面,图像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地补充与延伸。读图者的观念包含“前理解”和指向这种前理解得以生成的接受情境。“前理解”由读图者特殊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所构成,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观念得以生成的主观条件;“接受情境”由读图者身处的时代、文化、社会、宗教、教育等情境构成,它不受读图者主观愿望的支配,是观念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导致图像阐释的误读并非趣味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即观念的差异并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趣味有别,而应被看做读图者是否具有破译制图者预先设置文化密码的能力。不仅异质文化,即使是身处同一文化维度中的读图者,其观念也并非始终一致。而且,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与艺术风格不能仅简单地用“天才”、“表现”、“移情”或“艺术意志”之类的词汇加以概括,应充分考虑到艺术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即读图者的趣味与观念。荷兰与法国绘画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观念的影响力。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普通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经常会由于艺术理念的分歧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分歧实际上可归结为双方所秉承的不同的历史感:普通大众继承的是图画的“再现”(即“所见”)、道德和宗教传统;而艺术家继承的是“所知”与“所见”两种图式以及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传统。艺术家的历史感是以艺术传统为起点的。艺术创造源于学习和验证传统图式的有效性这一事实是证明这种历史感存在的最好依据;但对于大众来说,他(她)们通常倾向于选择那种首先能够从内心打动他们并为其带来视觉愉悦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能够与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发生直接的联系。由此可知,艺术家与普通大众的历史感是不一样的。这也给读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将视角对准作为图像接受者与阐释者的观众,并且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情境下观众的视觉习惯,以及这种视觉习惯背后所隐含的特殊观念与接受情境。此外,笔者还将艺术家与大众、古人与今人的历史感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并以此提出三个问题:首先,历史感究竟是一种客观事实还是主观选择;其次,我们应如何看待与历史事实相悖的历史感;最后,历史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对于一件作品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IL-6、IL-8和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5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I期(16例)、II期(24例)和
为确定疲劳筛选评估所需的应力放大因子,依据协调共同结构规范(HCSR)疲劳筛选计算方法和流程,结合实例分析疲劳筛选计算中不同节点应力放大因子规范要求的合理性以及疲劳筛选
对形容词-名词结构进行动态识解分析,可以将其概念联结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义—初义—洽义。名词是自主体,内含各种概念实在体和概念抽象体,可具有形式和功能两个侧面的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业中细菌性传染病的危害十分严重。而细菌病的爆发又与饲养管理、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关系比病毒病更为密切,处理不当易出现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在生产实践中
农村初中生受限于信息闭塞、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作文水平一直难尽如人意,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一大心病。通过序列化训练提升农村初中生的作文水平是一种有效方法,而
语言类型学、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等领域的大量研究显示,对于英语学习者,主语关系从句比宾语关系从句更易处理,使用更频繁,习得更简单。但以往的研究很少考虑句中名词的生命
针对船舶结构强度规范校核时对舱室空间的边界单元自动识别的需要,对有限元模型空间识别方法进行讨论,以Patran为开发平台,使用PCL语言,基于"切分拼接"的思想开发出舱室空间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教材出版必须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教材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利益矛盾解决机制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经济实力得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