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模型,观察鞘内注射神经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GDNF和BDNF在N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在基因水平上防治NP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6组,A1、A2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1、B2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1、C2组(CCI+NSCs),其中:A1、B1和C1组(CCI后3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3、7、14、21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1atency, TWL)。术后7d、14d和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脊髓背角、DRG中GDNF和BDNF的表达变化。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和GDNF、BDNF mRNA和蛋白表达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d、术后1d和21d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2.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和B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d,C1组GDNF和B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d和21d,C1、C2组GDNF和B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
结论:鞘内移植NSCs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和B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