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文本中,内容与形式水乳相融,无法分离。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之外,还需有效地识别原作中独特的表达形式,并尽可能地在译本中传达其文体效果。而要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价值,首先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原作者是如何通过改变语言形式,来实现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作为一门连结语言学和文学批评,集中探讨语言的选择如何影响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学科,文学文体学可以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其重要概念“前景化”,指的是那些影响主题意义或艺术效果的语言形式偏离。只有把握住前景化特征,才能抓住作品的语言风格,捕捉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意旨。因此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以前景化特征为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对把握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并为其在翻译中更好地再现和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野草》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认识鲁迅的窗口。因其丰富的主题意旨阐释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野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译本质量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了突显。然而,此前对其英译本的研究还尚未展开,这对于这样一部极具文体特征的作品及其译本来说,不得不说是种遗憾。因此,本文试图以杨宪益夫妇英译《野草》为例,在文学文体学的观照下,借鉴相关文学文体学理论观点,结合《野草》的主要文体特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做细致的对比,分析前景化这一现象,探讨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构原表达方式的前景化特征及其效果,以更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以期对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